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肥胖症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与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与BMI、WHR、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9例肥胖症患者(BMI≥25·0kg/m2)和28例非肥胖症患者(BMI<25·0kg/m2)腹部皮下与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量BMI、WHR、BP,FPG、FIns、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肥胖组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水平显著低于皮下脂肪组织(P<0·05)。(2)肥胖组FIns、HOMA-IR、BP、TG与VLDL-C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P<0·01)。(3)非肥胖组中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与BMI(r=-0·513,P<0·05)、VLDL-C(r=-0·733,P<0·01)显著负相关。结论肥胖症患者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它可能在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2.
张宗兰  王佑民 《安徽医药》2010,14(3):349-352
β细胞功能异常是糖尿病发病中心环节之一,通过分泌模式和数量两方面来评价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常用的β细胞功能评价方法及其典型特点,以期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来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临床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SD大鼠visf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普食组(NC组)、高脂组(HF组)、非诺贝特组(FF组).NC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两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FF组以非诺贝特30 mg/(kg·d)灌胃治疗4周,空腹取血进行相关代谢指标测定,并检测腹部皮下脂肪、附睾脂肪和骨骼肌组织中visfatin蛋白表达.结果HF组大鼠体重(BW)、血清visfatin、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脂(TG)明显高于NC组(P<0.05),非诺贝特能减少BW、下调血清visfatin表达(P<0.05),改善高脂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Visfatin在附睾脂肪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非诺贝特下调附睾脂肪组织visfatin表达.相关分析显示血清visfatin与FFA、TG、FBG呈正相关(P<0.05).结论 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质异常、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下调visfatin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研究 1型蛋白磷酸酶骨骼肌特异糖原靶向调节亚单位 (PPP1R3)基因 3′-非翻译区 5 bp缺失 /插入 (deletion/insertion,D/I)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T2 DM)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安徽省合肥地区汉族 T2 DM患者 2 6 8例 ,正常对照 10 6名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  (1) PPP1R3基因 3′-非翻译区 5 bp D/I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 T2 DM与正常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2 ) T2 DM或正常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间发病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体重指数、腰臀围比、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3) PPP1R3基因 3′-非翻译区 5 bp D/I多态性频率与日本人群和加拿大人群相近。明显低于 Pima印第安人、瑞典的白人。结论  PPP1R3基因 3′-非翻译区 5 bp D/I多态性与安徽省合肥地区 2型糖尿病发病无明显关联 ,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66.
第六讲: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临床上 2型糖尿病约占总数的 90 % ,在明确诊断之前常已有高血糖多年 (平均 7年 ) ,并已有器官组织的损害 ,因此 ,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提出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血糖水平 ,还要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指标。IDF提出的五项基本措施 ,即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 ,在 2 1世纪仍然需要对糖尿病进行综合治疗。此外 ,还应注意同时积极处理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如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一、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糖尿病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糖尿病是常见病 ,是终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瘦素、TNFα-、游离脂肪酸(FFA)、抵抗素之间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8例T2DM患者和47例正常人,分别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瘦素、TNFα-、FFA、抵抗素水平,同时检测有关项目。结果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中,血清瘦素、TNF-α、FFA、抵抗素均与HOMA-IR呈正相关(P<0.05~0.01),除了瘦素与抵抗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外,瘦素、TNF-α、FFA、抵抗素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BMI、TG、TNF-α、抵抗素为糖尿病患者I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MI、TG、TNF-α和抵抗素是糖尿病患者IR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及两者联合应用对高脂饲养大鼠脂联素表达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15只,高脂饮食组(高脂组)60只。高脂组随机分为非诺贝特组(FF组)、吡格列酮组(PIO组)、联合组(FF-PIO组)和高脂对照组(HF组),各15只。分别测定体重(BW)、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指标。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各组大鼠腹部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F组的体重、FFA、TG、FPG、FINS显著高于NC组,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C组(P<0.01)。与HF组比较,FF组的体重减轻、FFA、TG、TCH、FPG、FINS降低(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PIO组FFA、FPG、FINS降低(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P<0.05);FF-PIO组的体重、FFA、TG、TCH、FPG、FINS降低(P<0.05或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P<0.01)。结论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及联合应用可以一定程度地减轻肥胖对大鼠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改善肥胖引起的IR。  相似文献   
69.
瘦素对SD乳鼠骨胳肌细胞葡萄糖氧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瘦素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 ,由脂肪细胞分泌 ,对糖、脂代谢产生影响 ,是机体维持体重和能量代谢平衡不可缺少的激素 ,但它对骨胳肌葡萄糖代谢以及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 ,众多研究结果报道不一。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瘦素对骨胳肌细胞葡萄糖氧化的影响 ,并观察其剂量效应以及生理剂量瘦素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正常雄性SD乳鼠 (两天龄 ) 3只 ,购自中山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 ;Ⅲ型胶原酶购自Sigma公司 ;胎牛血清、DMEM、F12购自Hyclone公司 ;D 〔U 14 C〕葡萄糖 (放射性比活性 9.2× 10 3 MBq/m…  相似文献   
70.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源微颗粒与血小板激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激活与血小板源微颗粒(PDMP)的关系.方法分为:2型糖尿病组(A组)、正常糖耐量组(B组)两组.用CD62P-FITC单克隆抗体标记激活的血小板,CD42a-PE单克隆抗体标记PDMP,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克隆抗体.结果对两组CD62P、CD42a均数进行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关分析显示CD62P与CD42a具有相关性(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D62P是CD42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组血小板激活较B组显著增强,同时伴有血小板微颗粒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