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表现及其与门脉高压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 相似文献
43.
加热处理阿霉素碘油制剂临床意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普通阿霉素碘油乳剂和阿霉素碘油混悬剂热处理后的物理性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泵法”(pumpingtechnique)制成普通阿霉素碘油乳剂 (UFL -ADMEmulsion ,UAE)和阿霉素碘油混悬剂 (UFL -ADMSuspension ,UAS) ,分别在 2 5℃、40℃、5 0℃、60℃水浴箱中加热 2h后 ,观察乳析和分层时间 ,测定相对粘度 ,在显微镜下观察制剂微粒的状况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icmethod)测定释放到透析液中阿霉素的浓度 ,计算释放率。结果 混悬剂和普通乳剂在加热后层析 /沉淀出现早 ,显微镜下大颗粒 /油滴增多。从 2 5℃到 60℃ ,相对粘度和相对粘度比下降了近 2倍 ,溶出速率明显降低 (Ρ <0 .0 5 ) ;2 5℃、40℃、5 0℃处理组间释放速率近乎相等 (Ρ >0 .0 5 ) ;60℃条件下 ,混悬剂组和普通乳剂组与作为对照组的生理盐水组中的阿霉素浓度几近相等 (Ρ >0 .0 5 )。结论 阿霉素碘油混悬剂和普通乳剂在热处理后 ,物理稳定性下降 ,粘度减小 ,阿霉素释放速度减慢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比较阿霉素 ( ADM)化疗与 43℃加热化疗对耐药人肝癌细胞模型 - 772 1 /Adm(以下简称 772 1 /Adm细胞 )的敏感性及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影响。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模型 -772 1 /Adm为研究对象 ,采用水浴加温法、体外细胞毒试验 ( MTT法 )、流式细胞技术 ,观察阿霉素( ADM)化疗与加热化疗后细胞的存活率及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 1 )阿霉素化疗、加热化疗 30、60 min后 772 1 /Adm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70 .2 %、40 .8%和 60 .2 %、37.4% ;( 2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阿霉素化疗、加热化疗 30 min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分别为 41 .3%、92 .0 %。结论 加热可以显著对抗 772 1 /Adm的耐药性 ,提高其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这与加热提高了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45.
经肝动脉介入性热疗对犬肝功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目的 研究60℃灌注液经肝动脉行灌注性热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灌注性热化疗提供安全数据。方法 经犬肝动脉(n=10)灌注入60℃生理盐水200mL,30min灌完,分别于灌注前及灌注后1,3,5,7d检查肝功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示肝动脉扩张,肝实质显影延迟:ALT,AST于灌注后开始升高(ALT10倍、AST3倍),之后逐渐恢复,1wk后全部恢复正常,而胆红素、白蛋白及γ-之后逐渐恢复,1wk后全部恢复正常,而胆红素、白蛋白及γ-GT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肝动脉60℃介入性热疗对肝脏损伤轻微,临床应用此温度下的灌注性热化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7.
介入治疗应注意的几个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1~1992-07月,我院开展诊断性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约2500例(次),遇到几个值得注意的少见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和方法诊断性造影及介入治疗均采用Seldinger氏法,穿刺股动脉,沿穿刺针插入直导丝(或J型导丝),再根据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类型导管,使导管先端选择?.. 相似文献
48.
王义清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2,3(3):200-201
[目的]建立便于自动化管理且适用于ELISA的室内质控方法,对可造成失控的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偶然误差进行监控。[方法]每批抗-HIV试剂第l~20次实验采用“即刻法”质控,并计算其均值(x)和标准差(s),绘制x质控图,然后从第21次实验自动转入x质控图。把酶标仪和我站局域网连接,数据自动传输至网络质控模块统计分析。[结果]室内质控结果显示,失控现象时有发生,且以超过下限为多,使临界值检测结果为阴性。这应引起血站系统的高度重视,以防输血性疾病的传播。[结论]该方法可以对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监控,符合ELISA定性实验的特性。 相似文献
49.
50.
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剂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确定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方法将240例LDH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通过CT引导下穿刺突出椎间盘并分别注射4种剂量(分别为10、20、30和40ml)的医用臭氧(浓度为50μg/ml)。注射后即刻行CT扫描,随访观察6~12个月,对髓核汽化消融的程度、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ml组疗效较其他组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剂量的增加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为20m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