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目的:探究孕期期间实施孕期护理干预对于产妇认知行为以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妇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孕期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孕期实施孕晚期干预支持,分组对比产妇护理后分娩态度、分娩知识以及产时应对行为评分情况,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分娩结局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分娩态度、分娩知识以及产时应对行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产妇自然分娩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生产前孕晚期实施干预支持能够有效提升产妇产时认知行为评分,提升产妇自然分娩率,促进产妇身心康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小鼠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10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健康对照组和X射线照射组(分别予2、4和6 Gy 照射),每组25只。于照射前、照射后7、14、21和28 d,对小鼠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用蛋白芯片检测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并用ELISA确证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 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14 d降至最低, 同一时间点的下降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 (F=86.267,P<0.05)。芯片法初筛提示,细胞因子IFN-γ、TGF-β、IL-6、IL-17上调,IL-5、IL-23、TNF-α下调。ELISA检测可见,IL-17浓度随辐射剂量增高而明显增高,6 Gy组在7、14和21 d均明显高于对照(t=23.743、21.759和17.662,P<0.05);IFN-γ/IL-4浓度在2和4 Gy照射后无明显变化,6 Gy照射后在7、14、21和28 d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t=8.335、9.982、6.990和3.074,P<0.05),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4 d达高峰。结论 低于致死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使小鼠血清IFN-γ、TGF-β、IL-6、IL-17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呈Th1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析CD20表达在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明确诊断和治疗的92例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接受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D20阳性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与CD2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2例患者中有85例患者完成了诱导治疗,治疗完成率为92.4%;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的CRI率比较无显著差异,CD20阳性组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低于CD20阴性组(13.3%vs 25.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7.5%和58.3%,CD20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较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20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CD20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20尚并不能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重组白细胞介素(rhIL)11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Allo-HSCT的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按交替轮转随机选择原则分为用rhIL-11(治疗组)和未用rhIL-11(对照组)两组,各24例,比较两组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移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0.5 × 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5.1±1.6)d比(16.1±1.6)d、(18.2±3.3)d比(22.4±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3);移植后2组100 d内急性GVHD(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6.1%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2组慢性GVHD(cGVHD)发生率为36.8%和38.9%(P=0.899),累积复发率为5.1%和7.7%(P=0.662),3年累积生存率为65.4%和50.9%(P=0.6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IL-11可促进Allo-HSCT后患者造血重建并降低aGVHD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11 ( rhIL-11 ) on hematological malignac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Method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cy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10 were alternately enrolled into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And they were assigned into the control and rhIL-11 injection groups.Later the investigators compared two groups with regards to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Results With the therapy of rhIL-11, the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s recovering to 0. 5 × 109/L and platelet recovering to 20 ×109/L were ( 15. 1 ± 1.6) and ( 18. 2 ±3.3) days respectively. And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 16. 1 ± 1.6) vs (22. 4 ± 5.5 ) days, P = 0. 032, 0. 003]. The incidence of acute GVHD was surprisingly low in the study group ( 26. 1% vs 50. 0%, P = 0. 048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ronic GVHD (36. 8% vs 38.9%, P =0. 899) or relapse rate (5. 1% vs 7.7%, P =0. 662)between two groups 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period of 11.7 months. A trend of improved 3-year-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observed in the study group ( 65. 4% vs 50. 9%, P = 0. 637 ) .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hIL-11 after allo-HSCT may accelerate both neutrophil and platelet engraftment and lower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GVH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在肺癌的临床应用中颇为广泛.鉴于这两种药物均针对EGFR分子靶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就上述两种药物联合用药对人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单独或联合用药作用于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SPC-A-1后,用碘化丙啶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抑制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两种药物对EGFR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Akt, p-Akt)、磷酸化EGFR(phosphorylated EGFR,p-EGFR)和磷酸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MAPK)]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吉非替尼或西妥昔单抗单独作用后,A549和SPC-A-1细胞均明显凋亡,同时细胞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Western印迹法检测p-Akt、p-EGFR和p-MAPK蛋白表达量均较不用药对照组下降.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联合作用后,肺腺癌细胞的凋亡、增殖以及在EGFR分子层次表现出较单一用药更为显著的作用.结论:吉非替尼和西妥昔单抗两种药物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可能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例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资料,疗效评定采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标准,不良反应标准参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3.0版NCI-CTCAE。结果 15例中位随访16月,完全缓解/接近完全缓解(CR/n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2例,微小缓解(MR)1例,无变化(NC)1例,疾病进展(PD)1例,有效率80.0%(12/15)。15例患者中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60.0%)、周围神经病变(66.7%)、白细胞减少(46.7%)、血小板减少(55.6%)、感染(23.3%),少见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结论硼替佐米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该药起效快,缓解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1001例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VTE.寿命表法绘制血栓发生曲线,COX多因素分析VTE高危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绘制并比较高危因素血栓发生曲线及生存曲线.结果:术后1、3、5、11和30个月的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3.0%、4.0%、5.0%和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受不完全切除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9.867(95%可信区间为5.275~18.459),P=0.000;术后接受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患者的HR为3.472 (95%可信区间为1.761~6.845),P=0.000;术后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患者的HR为2.808 (95%可信区间为1.439~5.479),P=0.002;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的HR为7.520(95%可信区间为3.968~14.250),P=0.000.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P=0.000).结论:不完全切除术、术后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VTE的高危因素.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98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7例,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为50 ~ 60 mg/d;实验组51例,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为25~ 30 mg/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性霉素B中位累计剂量对照组为725(175,1595) mg,实验组为735(225,1485) 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4);治疗中位时间对照组为19(8,34)d,实验组为29(11,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14 d对照组与实验组可评估疗效者分别为37例和48例,两组总有效率、无进展率、热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对照组14例(29.8%),实验组6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对照组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实验组[27.7% (13/47)与11.8%(6/51),P=0.047].结论 两性霉素B维持剂量25 ~ 30 mg/d临床疗效不低于维持剂量50~60 mg/d,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操作性强,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