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5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131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97篇
内科学   195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846篇
预防医学   28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49篇
  1篇
中国医学   313篇
肿瘤学   13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 将8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给予气管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随后立即进行NCPAP治疗;对照组不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处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使用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结果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使用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PS联合NCPAP是治疗早产儿RDS的有效方式,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肺功能,缩短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口服中成药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第三季度口服中成药处方,统计并分析各科室口服中成药用药情况、用药频次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口服中成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收集口服中成药电子处方82475份.门诊骨科、简易门诊口服中成药的开药量最大,占各科室的前两位,分别为7 493份(9.06%)和7 479份(9.00%),其次是急诊科(6 741份,8.12%)、门诊皮肤光疗中心(6 151份,7.41%)、门诊中医(6 050份,7.28%);各类口服中成药,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感冒清热颗粒(3 546次,3.78%)、柴银口服液(2 756次,2.94%),其次为牛黄蛇胆川贝液和金水宝胶囊,而银杏叶提取物片和复方阿胶浆等也较受临床青睐;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51~80岁年龄段之间.结论:骨科使用中成药辅助治疗是特色.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率最高.西医医生开具中成药药方已是普遍现象,应警惕口服中成药的重复使用和配药禁忌.  相似文献   
93.
影像组学可以从医学图像中提取高通量和定量的图像特征,挖掘与肿瘤病理生理相关的信息,这有助于临床决策并提高诊断和预测效能。目前,影像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其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分级、侵袭性评估、疗效预测和预后分析中均显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在前列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小儿右颈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致颅脑损伤的高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7月至2015年11月19例严重心肺衰竭患儿行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插管,并结扎相应远端血管转ECMO的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7例;年龄1d~13岁,新生儿2例;体重3.7~61.0 kg,平均(22.7±15.2)kg.本组行ECMO前低灌注13例(68.4%),伴有高乳酸血症10例(52.6%),少尿10例(52.6%),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同时ECMO(E-CPR)7例(36.8%),低氧和/或酸中毒16例(84.2%).采用静脉-动脉转流ECMO(VA-ECMO) 18例,静脉-静脉转流ECMO(VV-ECMO)1例.结果 能在1h内建立有效循环并在随后24h内获得明显组织灌注改善17例,不能改善2例.ECMO支持时间65~572 h,平均(172.0±141.0)h.19例中脱机14例(73.7%),存活13例(68.4%),死亡6例(31.6%).发生颅脑损伤4例(21.0%,颅脑损伤组),其中心搏骤停3例(院外心搏骤停史1例,E-CPR 2例),插管困难且不能在24h获得内环境和组织灌注改善2例,ECMO前长时间严重低氧血症1例,最终死亡2例(50.0%).行E-CPR 7例的存活率为71.4%(5/7),病死率为28.6%(2/7);颅脑损伤发生率为28.6%(2/7),明显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本组2例新生儿,存活1例为新生儿膈疝,1例为胎粪吸入综合征死于严重溶血、肝衰竭,这2例均无颅脑损伤.存活13例出院后随访时间1个月~6年不等,无颅脑损伤后遗症12例,能正常生活学习,有明显颅脑损伤后遗症1例(7.7%).存活13例中有10例在ECMO撤离后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均提示右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结扎远端血管充盈,血流正常;7例行脑MRI检查,2例行脑部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中存活1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提示双耳正常.结论 ECMO能治疗严重心肺衰竭患儿.预防ECMO所致颅脑损伤的关键在于密切关注EC-MO术前、术中各个相关危险因素,把握ECMO置入时机.对于小儿ECMO颈部血管入路是比较好的选择.结扎颈部血管并不增加颅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行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别在房室顺序下传(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AVC)及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模式下的心功能参数,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传导/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46例,将起搏模式程控于AVC和RVAP模式,选取5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种模式下起搏组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或肺动脉瓣口脉冲波多普勒(PW)参数,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各组左室扭转参数。记录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心室起搏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并与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C、RVAP模式下左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减低(P均〈0.01),而心底部旋转角度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C模式下左室心底-心尖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差无显著改变,而RVAP模式下该参数延长(P〈0.05)。RVAP模式下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5),AVC模式下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LVEF呈正相关,与Cum% VP呈负相关。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降低,这一效应独立于右室心尖部位起搏导致的心肌运动失同步的影响;左室扭转角度、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LVEF能更敏感地反映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左室扭转角度与Cum% VP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前瞻性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_(4-5)和L_5-S_1两个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序贯性纳入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_(4-5)和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40例。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术后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及改良Mac Nab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年。L_(4-5)组手术时间为(91.0±18.1)min,L_5-S_1组为(114.5±17.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组、L_5-S_1组评价射线暴露时间分别为(8.5±2.3)s和(16.9±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5)组平均VAS改善程度为5.9±1.7,L5-S1组为5.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ODI改善程度则分别为20.2±4.0和19.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评价中,L_(4-5)组为优26例,良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7.5%;L_5-S_1组为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L_5-S_1节段手术较L_(4-5)节段难度大,但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开展PELD应先从相对简单的L_(4-5)椎间盘突出入手,积累到一定经验后再开展L_5-S_1节段。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L-精氨酸对光气中毒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L-精氨酸对照组、光气中毒组、L-精氨酸低剂量治疗组、L-精氨酸中剂量治疗组、L-精氨酸高剂量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L-精氨酸+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和L-精氨酸对照组外,其余组动物暴露于0.45 g固体光气发生舱室内,染毒5 min,于染毒后立即腹腔注射L-精氨酸、地塞米松及生理盐水.于染毒后2、4、6h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定各组动物的肺功能指标;染毒6h后处死动物,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光气中毒组肺功能指标发生显著变化,肺湿干质量比、血浆MDA含量及iNOS活力显著升高,血浆GSH含量和SOD活力显著下降(P <0.05,P<0.01).与光气中毒组比较,L-精氨酸各剂量治疗组对光气中毒大鼠肺功能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湿干质量比、血浆MDA含量及iNOS活力显著降低,血浆GSH含量和SOD活力显著升高(P <0.05,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但肺湿干质量比、血浆GSH含量及iNOS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L-精氨酸对光气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及抑制iNOS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O6-烷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与DNA的交联体(MGMT-DNA crosslink,M-DPC)含量的简便方法.方法 整合当前技术提取及纯化M-DPC、定量M-DPC样品中dsDNA含量、优化DPC中抗原在ELISA板的包被能力等关键环节.以不同浓度氮芥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在指定的时间收集细胞,使用细胞核抽提/裂解/Tris饱和酚回收法制备M-DPC样品.采用SYBR Green Ⅰ染色方法对M-DPC样品中dsDNA进行定量.采用全能核酸酶对M-DPC样品中脱氧核糖核酸降解,以增强M-DPC样品中抗原在ELISA板的包被能力.最终,包被后的多孔板检测采用常规的ELISA.结果 无需高速离心机和放射性同位素等,使用常规方法提取了细胞M-DPC.SYBR Green Ⅰ检测基因组dsDNA的线性范围为2 ng至1.5 μg,可以用于提取的M-DPC所含dsDNA的定量,据此统一样本用量.M-DPC可以通过ELISA检出,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氮芥染毒3h后M-DPC含量有显著增加,且对氮芥剂量有依赖.至24 h M-DPC含量无显著降低.结论 所建立的ELISA检测M-DPC的方法快速、经济、灵敏、高通量,也可应用于部分其他交联蛋白的检测.氮芥染毒所致M-DPC形成有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99.
亚丁湾海域气候条件恶劣,周边国家卫生状况复杂,海军护航官兵易受到地区性传染病威胁,疫情防控处置任务繁重.本文报告了海军某批次亚丁湾护航编队1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基本病情和主要处置方法,并从海上传染病防控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