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87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1 毫秒
351.
35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成年人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季节分布等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2014-2017年22家上海市成人腹泻病监测点医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例进行主动监测,通过访谈形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间隔抽样采集病例的粪便标本。由监测点医院所在区CDC开展12种细菌和5种病毒的病原学检测。分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特征,采用集中度值及圆分布方法分析不同病原感染性腹泻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17年,上海市腹泻病综合监测系统共监测≥ 18岁成年人腹泻病例96 067例,共采集9 573例病例的粪便标本,标本检测阳性率46.44%。流行特征上,成年人感染性腹泻共有夏、冬季2个发病高峰,夏季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感染为主,冬季以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为主。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均有季节集中倾向(雷氏检验P<0.001),细菌感染季节性强于病毒感染。病原学检测显示病毒感染占比达60.19%,病原谱分析显示前5位优势病原依次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结论 上海市成年人感染性腹泻门诊病例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为诺如病毒,发病具有季节性,呈现夏季的细菌感染高峰和冬季的病毒感染高峰。对腹泻病开展持续监测可掌握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特征及流行趋势,进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53.
目的 了解2013-2016年上海市门诊腹泻患者弯曲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2013-2016年,采用膜过滤法对上海市23家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粪便肛拭标本开展弯曲菌检测,并用常规生化试验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进行8种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萘啶酸、泰利霉素、克林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在10 444例腹泻患者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179株弯曲菌,检出率为1.7%,其中空肠弯曲菌占94.4%,结肠弯曲菌占5.6%。不同年龄人群弯曲菌检出率存在差异,儿童的检出率比成年人高。4-6月和10-12月是弯曲菌的发病高峰。空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高,为96.4%、83.4%、81.7%,结肠弯曲菌耐药率高于空肠弯曲菌,人源弯曲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弯曲菌是上海市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存在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分布差异。上海市人源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354.
目的 研究2015-2017年上海地区成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上海地区3家不同级别医院内的发热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纳入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和采样,进行呼吸道病原体多重PCR检测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 806例发热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共检出阳性592例,总阳性率为73.45%。其中病毒阳性为538例,检出阳性率66.75%(538/806),病毒检出率前3位的病原体为甲型流感病毒(40.45%,326/806)、乙型流感病毒(14.39%,116/806)和鼻病毒/肠道病毒(4.84%,39/806);细菌阳性为130例,总检出阳性率为16.13%(130/806),仅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1.17%,90/80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71%,46/806);肺炎支原体阳性43例,检出阳性率为5.33%(43/806),肺炎衣原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37%(3/806)。共发现150例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18.61%(150/806),其中以二重感染(90.00%,135/150)为主,三重感染和四重感染分别占9.33%(14/150)和0.67%(1/150)。150例混合感染中,主要重复检出病原体为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不同时间和地区的发热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检出情况不同(P<0.001)。结论 2015-2017年上海地区发热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以流感等病毒感染为主,病原体检出的构成随着不同时间、地区、人群特征等影响因素动态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防结合,将结果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和防治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355.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防控,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报告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5年,上海市累计报告猩红热发病数为19 510例,2010年发病率最低(2.19/10万),2015年发病率最高(19.41/10万),2015年的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是2005年的6.40倍和4.69倍。每年3-6月以及11月至次年1月合计报告发病数所占比例均79.00%;每年合计报告发病数中3~15岁所占比例均93.00%,且合计报告发病数中幼托儿童和学生所占比例均90.00%;累计报告猩红热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69 :1;2011年后的报告发病数中,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构成比维持在50.00%左右。结论 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强猩红热的菌株型别、毒力和药敏检测等病原学监测以掌握其流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56.
目的:分析比索洛尔辅助曲美他嗪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96例HFpEF患者根据具体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 =6.839),其代谢当量与ST段下降总和(F=10.407,101.677)、6分钟步行距离(F=27.636)、NT-proBNP(F=52.548)以及心功能指标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2.08% VS 4.17%);且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布存在显著差异(Log Rank =4.664)。结论: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可显著改善HFpEF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5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以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1前体(Pro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的关系。方法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研究22例AMI和6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病变IVUS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Hs-CRP、ProMMP-1和TIMP-1水平。结果AMI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SA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AMI组罪犯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负荷大于SA组,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多见。AMI组Hs-CRP、ProMMP-1和TIMP-1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并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夹层和纤维帽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罪犯斑块性质和临床表现相关,AMI患者Hs-CRP、ProMMP-1和TIMP-1升高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相关。  相似文献   
358.
我院1983年3月~1995年12月在1123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其检出消化性溃疡(PU)3882例,其中复台性溃疡(CU)388例,占同期PU总数的9.72%(388/3882)。现将本组资料结合献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5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分别静脉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对血浆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影响。方法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PCI术时使用肝素类型分为普通肝素组(49例)和低分子肝素组(25例),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即刻以ELISA法测定外周血HGF的水平。结果两组术前H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术中及术后即刻HGF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术后中与术前比较:普通肝素组为12322.19±3723.31ng/L比1736.09±603.95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为9141.31±2521.91ng/L比1675.28±630.53ng/L,P<0.00001。术后即刻与术前HGF水平比较:普通肝素组为13565.60±3768.99ng/L比1736.09±603.95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为10092.35±2723.00ng/L比1675.28±630.53ng/L,P<0.00001)。低分子肝素组在PCI术中和术后即刻两个不同时段其外周血HGF水平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均<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PCI术中无论是应用普通肝素还是低分子肝素,均可促进外周血HGF的释放,但在PCI术手术过程中,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升高外周血HGF的作用比低分子肝素更强。  相似文献   
360.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传统病原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3年4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传统病原学检查结果及mNGS结果,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明确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 入组58例,男性38例(65.52%)、女性20例(34.48%);年龄10.17(5,13.57)岁;病毒性脑炎/脑膜炎39例(67.24%),细菌性性脑膜炎18例(31.03%),寄生虫感染1例(1.72%)。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将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mNGS检测方法阳性31例,其中3例与临床诊断不符,真阳性率48.28%(28/58);传统病原学检出14例,其中2例与临床诊断不符,真阳性率为20.69%(12/58),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mNGS阳性预测值35.71%,阴性预测值90%,灵敏度76.92%,特异度60%,Kappa值0.262,Youden指数36.92%。结论 相比较传统病原学检测,m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