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临床心理评估中的治疗性效应受到国外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中得以证实并临床实践应用。本文介绍临床心理评估中治疗性评估(Therapeutic Assessment,TA)的提出与发展、特点、实施步骤,目前研究状况及应用范围等内容,探讨了治疗性效应的机制,启发我国当前心理评估及临床实践重视治疗性效应。  相似文献   
72.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人工关节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菌性松动和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两者的鉴别很重要,也较困难.99m锝可标记亚甲基二膦酸盐、环丙沙星、抗菌肽、抗粒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在感染部位聚集显像可评估人工关节感染情况;67镓枸橼酸盐扫描与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骨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区分人工关节感染与无菌性松动;111 铟标记白细胞显像与99m锝硫胶体骨髓显像联合应用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可鉴别人工关节感染与骨折或骨再塑形等高代谢的非炎症区域;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人工关节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扫描空间分辨率高、靶细胞内积蓄快、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深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自2002年2月~2006年9月收治的12例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两步法进行翻修,术后记录不同时期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1.2个月(6~6个月).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就诊时、第1次术后及第2次术后平均HSS评分分别为(47.50±17.62)分(28~77分)、(68.42±16.95)分(41~90分)及(81.75±12.97)分(56~97分),(p<0.05).结论 两步法纯骨水泥压模假体技术可以增加关节内的抗生素浓度,有效控制感染;能保持膝关节活动度,是有效的治疗TKA术后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的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估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I在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7例手术证实为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均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MR检查。术后计算各项检查的敏感性,并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结果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78.5%,Lachman试验为97.2%,轴移试验为91.6%,而MRI敏感性为93.5%。10例患者的关节镜检查显示前十字韧带近侧撕裂端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在此10例中,前抽屉试验的阳性率为60%,Lachman试验为80%,轴移试验为60%,而MRI敏感性为40%。本组9例轴移试验假阴性的患者中,有4例为撕裂的前十字韧带再附着于后十字韧带而替代了部分前十字韧带的功能,因此关节镜下显示胫骨外侧髁半脱位受限。2例Lachman试验假阴性的患者经关节镜证实为前十字韧带断端再附着伴有半月板桶柄样撕裂。在10例再附着患者中有3例MRI表现为韧带倾斜度变化。结论Lachman试验对诊断陈旧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敏感性最高。MRI和轴移试验较敏感,但结果受MR检查技术和伴发损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灾难性的临床后果。近年来,尽管加强了术中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但感染率在初次关节置换中仍有0.5%~1.2%,而翻修中约为3%~5%[1]。对于多数假体感染的患者而言,都要接受再次手术,忍受灌洗、清创、移除假体甚至截肢的巨大痛苦;对医院而言,感染病例的花费约是未感染病例的五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在全髋翻修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对35例患者应用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法取出股骨侧假体,截骨长度约11~14 cm,宽约1 cm.翻修假体为生物固定型组合式翻修假体,腔隙性骨缺损采用了颗粒异体骨植骨,钢丝环扎固定复位截骨块.对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肢体长度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分(19~40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12分(10~20分).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5~5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80~92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40分(30~44分).股骨截骨处及植骨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20周(10~32周).未发生钢丝滑脱、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短期随访表明,股骨近端粗隆间后侧纵形截骨法有利于股骨假体的显露和取出,便于髓腔清理以及股骨侧重建,在全髋翻修术中是一种操作相对容易、有效町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07年1月至9月收治175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拟行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124例;年龄60~90岁,平均73.5岁.术前不同时间接受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以筛查DVT.彩超检查时探头的压迫不能使静脉管腔塌陷是诊断DVT的主要标准. 结果除去6例明显延迟就诊(>2周)患者外,其余169例患者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的等待时间平均为4.6 d(3~6d).本组DVT的总发生率为18.3%(32/175).骨折后第3~6天检测的DVT发生率分别为13.3%(4/30)、20.4%(10/49)、19.6%(10/51)、17.9%(7/39),6 d后的DVT发生率为16.7%(1/6).男性组DVT发生率为17.6%(9/51),女性组为18.5%(23/124).60~69岁组DVT发生率为15.7%(8/51),70~79岁组为18.7%(17/91),≥80岁组为21.2%(7/33).以骨折发生至超声检查时间、性别、患者年龄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比较,各组间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0、0.889、0.8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等待关节置换手术期间有较高的DVT发生率,超过48 h的患者应常规术前筛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死亡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结果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死亡率之间无明显差异;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RR=0.79,OR=0.35,95%CI(0.23,0.5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时候,尽量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3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安全区和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解剖23具成年尸体标本(46髋),记录股外侧皮神经(LFCN)的走向,分支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统计标示出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风险区和安全区。结果28.3%的股外侧皮神经在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前有分支,最多4支;LFCN手术风险区为出骨盆处沿腹股沟韧带方向距髂前上棘(ASIS)距离范围为6-71mm;LFCN沿缝匠肌方向穿出缝匠肌外缘处距ASIS距离范围为21-112mm;LFCN出缝匠肌外侧缘处水平垂直于ASIS垂线的距离范围为1-35mm。结论相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的安全区,微创前侧入路MIS-THA前侧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偏向外侧的皮肤切口更为安全,同时具有更便宜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8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并提出治疗策略。方法自2001至2007年,笔者共治疗了膝关节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的患者24例24膝。治疗方法包括:清创保留假体8例,一期翻修手术2例,二期翻修手术10例,植入带抗生素骨水泥间隔17例,采用长期抗生素治疗6例,关节融合术2例,截肢术1例。结果保留假体控制感染为3例,行翻修术后未出现感染复发10例,取出假体单纯使用带骨水泥可活动间隔物控制感染未行翻修者5例。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2例,最终行截肢术1例。带窦道生存抗生素抑制治疗3例。结论分类指导感染的治疗,重要的特征是感染发生的时间。早期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有保留假体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延迟感染的治疗原则是必须去除假体。抗生素的应用主要作为抑制治疗和辅助治疗,可活动抗生素间隔物和二期翻修术仍是膝关节假体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