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内皮素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根树 《急诊医学》1998,7(3):209-211
  相似文献   
42.
急性胰腺炎(AP)大多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约15%的病人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者临床表现凶险,病程进展迅猛,死亡率高达40%,为外科较常见的最严重的急胆症之一[1]。传统认为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是陵管便用至陵液反渗、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导致血清淀粉酶、脂肪酸、血糖升高及血钙、血氧降低直至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变化。但根据这一发病机制抑制胰酶的分泌以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令人不满。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急性腹腔炎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炎症介质似乎起了决定…  相似文献   
43.
小儿淋巴管瘤病理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淋巴管瘤为小儿外科常见病 ,好发于颈部、面部、腋下等部位[1] 。但对其病理性质 ,即是良性肿瘤还是脉管畸形 ,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检测小儿淋巴管瘤组织中增生细胞核抗原 (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Ⅷ RAg)及CD3 1的表达 ,探讨其增殖活性和病理性质。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 淋巴管瘤标本 4 2例 ,男性 2 8例。年龄 8个月~ 12岁 ,平均5 .8岁。面部 5例 ,颈部 2 5例 ,腋下 9例 ,肠系膜 3例。自觉肿瘤生长较快者15例 ,生长缓慢者 2 7例。海绵状淋巴管瘤 13例 ,囊状淋巴管瘤 2 9例。正常淋巴管组织 …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在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CMV性肺炎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48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更昔洛韦在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CMV感染和CMV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结果肝移植术后有402例患者使用国产更昔洛b(丽科伟)预防CMV感染,其中53例术后发生CMV感染;47例患者使用进口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其中6例术后发生CMV感染。480肝移植患者术后有6例确诊为CMV性肺炎,使用国产更昔洛韦治疗4例,用进口更昔洛韦治疗2例;经治疗后,5例痊愈,1例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更昔洛韦可以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CMV感染;使用以更昔洛韦为主要抗病毒药物的综合治疗对CMV肺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5.
探讨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所行的451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CMV肺炎的共7例。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磷甲酸钠联合抗CMV,结合停用免疫抑制剂、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适量的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的个体化免疫调节方案,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其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发生CMV感染共86例,感染率为19.1%。其中CMV肺炎7例,发生率为1.66%。治愈6例,治愈率为85.7%。结论采取联合抗病毒和个体化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6.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已成为影响肝移植中长期疗效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和文献报道,本文对肝移植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达成共识,从该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予以阐述,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多模式介入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介入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TBD治疗的72例OLT术后胆道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19例、肝门区狭窄16例、多发性狭窄31例、吻合口瘘6例.治疗方式包括VTBD合并多次更换引流管、球囊扩张、胆道内涵管/金属支架置入,比较PTBD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胆道形态改变情况,评价疗效;比较不同部位放置引流管胆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72例患者PTBD均成功,66例症状改善或治愈,有效率为91.7%.26例治疗后症状消失给予拔除引流管,拔管率为36.1%;8例置人胆道内支架56~153 d后再阻塞,再次行PTBD治疗;38例长期带管并每隔1~3个月更换引流管.66例胆道梗阻患者PTBD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106)μmol/L及(76±59)μmol/L,明显下降(t=3.78,P<0.001).引流管前端位于胆(总)管内与引流管前端位于十二指肠内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及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6,P=0.027).结论 PTBD是治疗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最.引流管前端置于胆(总)管内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估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的长期联合预防方案。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99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90例肝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现LAM耐药时加用阿德福维(ADV)。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定量、YMDD变异、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结果190例中出现再感染15例(7.9%),其中肝炎复发7例,加用ADV治疗好转5例,再移植2例;其余HBV再感染8例均加用ADV治疗,血清HBVDNA水平下降5例,转为阴性3例;HBsAg阴转1例。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再感染时间8.3月。结论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加用阿德福维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克隆小鼠端粒酶蛋白亚单位(mTERT)的c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 方法: 从肝癌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 技术扩增mTERT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序列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AC,并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获得mTERT编码区 3 369 bp的cDNA片段,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表明获得重组质粒pAC-mTERT。通过对mTERT编码区cDNA序列测序证实其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一致。 结论: 成功克隆了mTERT编码区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为以TERT为基础的肿瘤生物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
肝移植术后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并探讨其病因、易发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467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肝移植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共有91例(19.49%)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弥漫性脑病72例,脑血管意外12例,癫痫发作4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高龄、术前高胆红素血症、高渗透压、低血小板、肺部严重感染与弥漫性脑病密切相关.5例脑病患者施行了持续的肾脏替代治疗,8例脑出血患者中5例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中有79例痊愈,12例死亡,与神经系统相关死亡率为10.98%.结论 神经系统病变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具有潜在危险的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免疫抑制剂的神经毒性只是一个促进因素.脑出血的发生多提示预后不良,针对病因的综合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及时调整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