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45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及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治疗策略。方法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6206例,从中选取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1153例,其中男889例(77.1%)、女264例(22.9%),年龄45~78岁。统计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并对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提出治疗建议。结果全组6206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1153例,闭塞率18.6%。11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3例,病死率1.1%。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2.9%),包括脑梗死、少.中量胸腔积液、胸部伤口愈合不良,经相应的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110例,随访率97.4%,失访30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7年。758例心绞痛症状消失,352例心绞痛症状缓解。随访期间586例术前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检查显示桥血管通畅程度良好,且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扫描检查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肌供血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本组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为18.6%,要想获得较好的疗效,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52.
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儿,男,4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于2008年11月2日入院。病儿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查体:T 38.6℃,P 100 min-1,R24 min-1,BP 12.77/8.51 kPa。实验室检查:WBC 47.3×109/L,中性粒细胞0.881,PLT 477×109/L,CRP 59.93 mg/L。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皮试阳性,将热毒宁注射液10 mL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液体输注约5 mL时,病儿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到9.33/6.67 kPa。考虑系热毒宁注射液引起,立即停止静脉滴注,给予2 L/min吸氧,地塞米松磷 相似文献
53.
超声波与戊二醛的协同杀菌及其在临床消毒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超声波对戊二醛的协同杀菌作用 ,以探讨在临床上推广超声波与戊二醛联用对各种内窥镜及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处理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模拟现场试验 ,研究戊二醛和超声波单独及协同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率。结果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 ,作用时间 (4h)相同时 ,在超声波的协同下 ,戊二醛灭菌 (杀灭率 10 0 % )有效浓度从 2 0mg ml降低至 5mg ml,作用浓度 (2 0mg ml)不变时 ,其灭菌 (杀灭率10 0 % )作用时间从 4h缩短为 1h ,5mg ml戊二醛作用 2h其杀灭率即达 10 0 % ;模拟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超声波协同使用戊二醛达 10 0 %杀灭率的有效浓度从 2 0mg ml降低至 5mg ml,作用时间从 4h缩短至 1h。结论 临床采用超声波与戊二醛协同灭菌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v2660c蛋白的结构并预测其抗原表位,为研发针对结核潜伏性感染的治疗性疫苗和药物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用BLAST软件分析Rv2660c蛋白与人类蛋白的同源性,然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二级结构、跨膜结构、信号肽序列及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BLAST结果显示,Rv2660c蛋白与人类蛋白同源性不高,同源性最高的人类蛋白是MAD 6蛋白,同源性仅为16%。Rv2660c蛋白无跨膜区,为胞外蛋白,不含信号肽序列;该蛋白含丰富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位,19-35、48-54、28-44和58-73位氨基酸残基可能存在优势线性B细胞表位;56-64位和65-74位氨基酸可能存在优势辅助性T细胞表位,66-74、41-49、63-71位氨基酸可能存在优势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结论 Rv2660c蛋白含丰富抗原表位,具有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原性,可望作为潜伏性感染结核的治疗性疫苗和药物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56.
57.
成都市新婚育龄夫妇艾滋病性病知识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分析成都市青羊区和龙泉区 1833例新婚育龄夫妇艾滋病性病知识情况 ,为制定适合的宣传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 ,以问卷形式调查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方面的认知情况。结果 :仅 14 6 8%知道软下疳是我国规定上报的 8种性病之一 ,4 2 77%的人知道共用剃须刀可传播艾滋病 ,仅5 5 1%调查对象知道可通过预防母婴传播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性别差异对人们的认知水平无影响 (P >0 0 5 ) ,文化程度、居住区域影响人群的认知水平 ,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1) ,低文化层次、城乡结合部和乡村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低。结论 :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的宣传干预的重点目标人群应是低文化层次人群 ;重点区域应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的乡村。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应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评分”分析围产期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因素,以探究孕产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科重症病房自2015年9月开设以来至2020年12月期间接诊及被转诊的孕产妇资料,其中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为PTE的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治经过及预后资料,并统计纳入患者的“孕产妇VTE危险因素评分”,以分析影响孕产妇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 15例患者中,3例在妊娠期和分娩前后未出现PTE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其余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及体征,其中胸闷伴气促者8例、咳嗽伴咯血者2例、下肢肿胀者1例、仅表现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者1例。10例患者发病时心率≥100次/min, 12例患者呼吸频率≥20次/min。4例患者妊娠合并内科疾病;8例患者发生妊娠并发症;4例患者诊断PTE同时确诊DVT。根据“孕产妇VTE危险因素评分”,极高危(≥4分)患者8例,高危(产前3分,产后2~3分)... 相似文献
59.
尘肺病是影响我国职业人群健康最主要的职业性肺部疾病,其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国内外开展的尘肺队列研究多以接尘作为观察起点,以发病或死亡作为结局,缺乏精细化的尘肺病临床队列研究。本课题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职业病科为依托,建立华西职业性尘肺病专病队列,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专家论证建立尘肺病队列入组标准,招募尘肺病患者入组,并开展长期随访,收集入组对象的基线信息、职业暴露信息、诊疗信息,同时采集血液、肺灌洗液等生物样本,在此基础上搭建尘肺病队列多模态数据动态采集及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数据安全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要求,对队列观察对象开展连续、规范地追踪随访,为尘肺病发病、诊疗及预后的系统性多组学多模态研究提供支撑。精细化的华西职业性尘肺队列还将为尘肺纤维化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药物开发及尘肺病的精准诊疗提供研究平台。本文主要针对华西职业性尘肺病队列的研究设计和初步结果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