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通过组建肠内营养管理小组等一系列措施,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在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方法,观察组采用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护士独立进行胃肠功能评估、EN耐受性评估、床旁超声胃残余量监测以及喂养速度、剂量的调整,增加监测频率等干预措施,保障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肠内营养目标达成情况、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肠内营养速度、速度的调整次数等。  结果  对照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3.9%,观察组为1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速度调整次数[(13.28±3.57)次]明显多于对照组[(7.42±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0,P<0.001);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目标达成率为72.6%,观察组为8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可减少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但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肠内营养速度的调整次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加强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的学习,动态评估,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见性地处理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EGF和TGF-β1的SF膜(VTSF膜)]修复Sprague-Dawley (SD)大鼠的腹壁缺损,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促进组织再生。并根据携带补片的不同将SD大鼠分为:VEGF(V组),TGF-β1(T组),VEGF和TGFβ1(VT组)及对照组。评估补片的VEGF和TGF-β1装载率及累计释放率,以及术后7、14、28 d模型大鼠标本大体观、组织表面纤维化、宿主反应、组织血管化、细胞外基质(ECM)重塑、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力学性能等指标。结果 7 d内,VSF和VTSF膜VEGF的累计释放率为(80.0±4.8)%。14 d内,TSF和VTSF膜TGF-β1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9.5±2.6)%和(32.5±2.3)%。术后7 d, V组的CD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组和对照组,含因子补片(...  相似文献   
53.
汤睿  刘沛 《骨科》2020,11(2):125-13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Ethibond缝线复位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人,在关节镜下常规前内、前外侧入路结合双后内侧入路显露骨折,将PCL重建定位器置入并在其引导下由前内向后于撕脱骨折床3点和9点处钻出导针,制造两骨隧道。术中使用双根5号Ethibond缝线在韧带后方骨块近侧打结,经胫骨双骨隧道将缝线拉出于胫骨前侧,充分复位骨折块,缝线收紧打结固定。术后定期随访,了解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活动度,采用KT 1000测量及后抽屉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比较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19~28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所有病人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无伸膝、屈膝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为138.5°±3.5°。手术前后的KT 1000测量值分别为(10.9±0.7)mm、(1.5±0.6)mm,Lysholm评分分别为(36.5±4.9)分、(94.2±3.3)分,Tegner评分分别为(2.6±0.8)分、(6.7±0.4)分;IKDC评分:术前C级7例(31.82%)、D级15例(68.18%),术后A级21例(95.45%)、B级1例(4.5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关节镜下经胫骨双骨隧道应用5号Ethibond缝线复位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简便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4.
正目前,腹腔镜手术在疝和腹壁外科领域呈现普及趋势[1]。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术式流程沿袭了1993年LeBlanc等[2-3]先驱者们的描述,将防粘连补片放置于腹腔内面,即腹腔内网片修补术。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腹腔内网片修补术使手术难度整体降低,同时没有开放的切口,腹壁创伤与感染进一步减少。上述优势结合技术上的改进使其成为切口疝治疗的主流术式[4]。然而手术对腹腔的干扰及腹腔内放置补片两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不少医生将视  相似文献   
55.
正1 背景目前腔镜下腹壁疝的修补多采用经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此术式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补片放置有造成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脏器侵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1-2]。相较之下,将补片放置于腹腔外的Sublay术式更加安全、可靠,但既往开放手术创伤大[3-4],因此将腔镜与Sublay技术结合可能更合理。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是最常用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之一。此术式是将补片置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研究再通脐静脉联合一期支架植入的方法,改良Meso-rex手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例原位经典全肝移植术后9年余,门静脉主干闭塞,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资料。对该病人进行Meso-rex手术治疗。楔形切除部分肝脏实质可显露圆韧带根部,门静脉左支难以解剖。再通脐静脉至门静脉左支后,完成血管吻合、支架植入。术后予以抗凝治疗并监测桥血管内血流情况。结果术程顺利,病人术后1年桥血管血流通畅,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论脐静脉再通联合一期支架植入法Meso-rex手术可用于治疗门静脉左支通畅但难以解剖显露的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人。远期效果值得期待和更多病例验证。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辨别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2例术前分别诊断为Bismuth Ⅳ型和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接受围肝门+左三肝叶切除手术。两枚标本离体后均沿胆管轴向剖开胆总管-肝总管、右前肝管、左肝管。利用OCT设备扫描此三支管道,判断癌与正常胆管交界部位,并进行缝线标记,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2例均为肝门部胆管癌。OCT扫描可见正常胆管壁表现为低反射的黏膜上皮、高反射的黏膜下结缔-肌层及外层低反射的结缔层。肿瘤区域表现为管壁分层结构消失,多发无反射团块,可伴有乳头状凸起。2枚标本共6处标记,OCT判断肿瘤前沿与病理学检查位置相差<1 mm共4处,相差2 mm共1处,相差7 mm共1处。结论 OCT技术作为快速实时成像方式具有判断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前沿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9.
60.
温热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热对人胃癌细胞株增殖、生存以及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人胃癌细胞株(AGS,MKN45, SGC7901,NCI-N87,SNU-1和SNU-16)行43℃ 2h的温热处理,以37℃常温培养为对照.处理后用MTT法绘制生长曲线并比较增殖抑制情况;光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学变化;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染色等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和死亡的具体形式;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定量分析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比例;黏附和侵袭试验观察胃癌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结果:MTT提示,温热对SNU-1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对SNU-16则无显著影响(P>0.05),对4株贴壁细胞则表现为暂时性的增殖抑制(d1-d2,P<0.05);光镜观察发现温热处理后SNU-1细胞出现死亡,而其他细胞无;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未发现AGS在温热处理后24h有显著的形态学改变,而SNU-1则出现凋亡和坏死;FCM提示温热处理不增加 AGS的自然死亡率(t=0.45,P=0.678 8),但能诱导SNU-1发生凋亡和坏死,增加细胞死亡率(9.7%±1.1%vs 20.1%±2.5%,t=6.54, P=0.002 8);黏附试验表明温热能不同程度降低4株贴壁细胞的黏附能力[AGS(t=4.86, P=0.008 3),MKN45(t=4.50,P=0.0108), SGC7901(t=6.83,P=0.002 4),N87(t=4.16, P=0.014 1)1;侵袭试验表明温热能不同程度降低6株细胞的侵袭能力[AGS(t=2.94, P=0.042 5),MKN45(t=3.60,P=0.022 7), SGC7901(t=4.70,P=0.0093),N87(t=12.41, P=0.0002),SNU-1(t=3.63,P=0.022 2), SNU-16(t=4.13,P:0.0145)].结论:大多数的胃癌细胞株表现对短时间温热的耐受,除了暂时性的增殖抑制作用外,温热并无细胞杀伤作用,SNU-1是一个例外,温热能导致SNU-1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同时,温热处理能降低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