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目的评价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CT增强肺血管三维成像证实的肺动静脉瘘患者共17个肺动静脉瘘病灶的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联合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多向倾斜VR和MIP等重组技术,比较与CT增强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一致性、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结果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联合应用多种三维重组技术清楚显示了全部17个肺动静脉瘘囊瘤的大小、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全部病例均做出了明确诊断,辐射剂量是CT增强的33%~50%,不使用对比剂而CT增强需要使用45~85ml碘对比剂。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胸部薄层平扫图像进行肺血管三维重组能对肺动静脉瘘做出准确诊断并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避免碘对比剂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检查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显示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经临床证实并行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12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图像,进行多种不同方法的三维后处理并根据曲张静脉和侧支循环的部位、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结果 127例患者的门静脉及其分支均显示良好,显示静脉曲张和侧支循环90例,其中胃周静脉曲张41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8例,脾肾静脉分流8例,门脐静脉分流10例,门脐腹股沟静脉分流3例.结论 CTP可无创性地显示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的部位、形态和程度,对临床诊断、选择和优化治疗方案、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描述急性胰腺炎暂时性肝脏密度减低的CT表现,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 回顾12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25例胰腺炎治疗后复查CT,29例进行上腹部三期增强扫描,采用16层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 123例患者中,53例CT显示肝脏密度普遍减低(脂肪肝)占43%(53/123);53例脂肪肝中,25例在15天-4个月复查CT,所有脂肪肝都有所减轻,其中5例完全恢复正常肝实质密度.29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典型急性胰腺炎增强表现,其中23例肝脏强化较均匀,6例肝脏出现一过性灌注异常,其中4例肝实质呈散在、斑片状明显强化区,左叶楔形强化1例,胆囊窝周围肝实质强化1例.结论 CT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胰腺炎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肝内血管成像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肝内血管成像中的技术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脏检查,均应用16层螺旋CT行三期(动脉、门脉、静脉期)增强扫描;每期数据进行薄层小间隔重建后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ilstruction,MPR)等三维重建。由三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取得一致后得出最终结论。结果肝脏动脉的一二级血管显示率可达到98%、75%。肝脏门脉的一二级血管显示率96%、73%。未显示部分主要因为肿瘤破坏、远端血管密度与肝脏密度无法清晰分辨等原因。肝静脉主干清晰显示达到75%。显示不清主要因为静脉密度与周围增强的肝脏组织相比不高,无法清晰分辨。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占位病灶及其供血血管、肝内血管变异、门脉血栓、静脉曲张等疾病。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血管成像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状病毒病2019(COVID-19)疫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就医方式、是否延迟就医、病情严重程度及医疗机构处置此类患者的方式有无变化。 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其中男性74例,女性17例;年龄29~89岁,平均(60.6±13.1)岁。将患者按照深圳市确诊COVID-19患者的最早发病时间(2020年1月1日)为节点,分为无疫情组和疫情组,分析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基线资料,比较来院方式、发病到就诊时间(PTD)、再灌注方式、门球(D2B)时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占比、转归及住院天数等的差异。 结果无疫情组患者的年龄为(57.9±12.6)岁,小于疫情组[(63.3±13.0)岁](P<0.05),而性别、基础疾病史、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PTD时间、D2B时间、来院方式、住院天数、转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疫情组患者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占比为95.8%,高于疫情组的62.8%,但选择溶栓的占比例却低于疫情组0%比11.6%(P<0.05)。两组中直接PCI治疗患者术前TIMI 0/1级比例、术后TIMI 3级比例以及MVD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STEMI患者的平均就诊年龄相对较大,就医方式仍以自行就医为主,未发现就医延迟和疾病危重程度升高的现象,医疗机构对STEMI的处置方式上选择溶栓治疗的比例升高,直接PCI治疗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或手术证实.结论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点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病例中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5例,空肠5例,回肠6例,结肠2例,直肠1例,腹膜后1例.本组10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病灶起源部位与病理结果相符合者5例,2例误诊;CT判断间质瘤良恶性准确率为70%;CT表现肿瘤密度不均匀,对应于病理学中的出血、坏死及囊变.结论 GIST的病理学改变与CT表现相一致,但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筒注射技术在肝脏增强扫描中的作用。方法将168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进行双筒注射技术肝脏增强扫描(B组)和非双筒注射技术肝脏增强扫描(A组),测量主动脉、门静脉和肝脏实质的增强效果。结果A、B2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5±30.2)Hu和(186.6±40.4)Hu(P〈0.05),2组间门静脉增强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别,而动脉增强效果未见显著性差别。结论双筒注射技术可以明显提高门静脉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8年9月临床资料完整并行手术切除的36例腹膜后肿瘤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例术前影像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肿瘤最大径2.5—53cm(中位数6.3em)。11例压迫邻近器官,其中良性8例、恶性3例;7例侵犯邻近器官,其中良性l例、恶性6例。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见13例发生囊变,3例可见钙化,4例见瘤内脂肪结构,5例显示坏死结构,3例见瘤内出血。增强扫描22例(22/27)有不同程度强化,间叶组织源性、神经源性肿瘤为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淋巴类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及MRI成像显示腹膜后肿瘤特征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并可显示肿瘤范围、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比剂静脉注射后增强的时间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对比剂静脉注射后经肺循环在动脉中的时间状态与增强过程 ,为临床选择注射方法、确定扫描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使用螺旋CT和电子束CT检测增强扫描患者 5 0例 ,其中螺旋CT扫描 19例 ,电子束CT扫描 3 1例 ,年龄 2 3~ 73岁 ,平均 ( 4 0 .8± 10 .9)岁。根据年龄体重 ,注射剂量为 3 0~ 40ml;注射流率为 5~ 8ml/s。计算对比剂注射时限 (IT) ,并根据扫描曲线记录主动脉区对比剂开始时间 (SP)、上升时间 (AT)、上升CT值 (A HU)、峰值时间 (PP)、峰值CT值(P HU)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平均IT约为 5 .0 2s ,SP 9.0 6s ,AT 5 .84s ,A HU 183 .7HU ,PP 14 .97s ,P HU 2 3 5 .3HU。AT、PP与IT呈正相关。结论 :对比剂静注后在体内呈现r 曲线的动态变化 ,对比剂静注的时间 ,大致相当于r 曲线上升的时间 ;对比剂静注的时间愈长 ,强化峰值时间可能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