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在缺氧状态下可发挥活性的核转录因子,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其与人类众多缺血低氧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HIF-1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类研究将为今后缺血低氧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亚型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MCF-7细胞中ERα或ERβ的表达,获得ERα/ERβ不同表达状态的MCF-7细胞。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RT-PCR法分别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γ和IL-4的分泌水平。结果:经RNA干扰后MCF-7细胞的ERα或ERβ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77.7±3.3)%和(68.3±2.1)%。与对照组相比,ERα基因沉默后,MCF-7细胞生长减慢(P<0.05),受阻于G0~G1期,凋亡抑制基因XIAP的表达水平降低为对照组的(43.0±2.0)%,IFN-γ分泌水平增加至对照组的(1.89±0.34)倍;ERβ基因沉默促进MCF-7细胞的生长(P<0.05),S期细胞比例增加,凋亡抑制基因Bcl-2、Bcl-xl、XIAP的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1.28±0.21)、(1.61±0.32)和(1.65±0.29)倍,IFN-γ分泌水平降低为对照组的(28.0±4.0)%。结论:ER亚型的表达状态可影响MCF-7细胞的生长,并通过调节IFN-γ的自分泌水平诱导微环境发生Th偏移。  相似文献   
53.
自然杀伤细胞通过其表达的不同类型的受体选择性识别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提供自然杀伤细胞反应的自我调节信号。正常妊娠时,蜕膜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自然杀伤细胞失活,对半同种异体胎儿耐受;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杀伤细胞抑制受体的效应机制发生障碍,可能导致妊娠丢失。  相似文献   
54.
产后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甲状腺炎是发生于产后一年内的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超氧化物酶抗体与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认为,妊娠相关的免疫抑制在产后消失,出现暂时性免疫反弹是引起产后甲状腺炎的主要因素。此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特布他林不同给药方式在妊娠合并哮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70例妊娠合并哮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组)35例和B组(特布他林口服组)35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咳嗽、喘息、哮鸣音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的FEV 1%、FVC、PaO2及PaCO2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咳嗽、喘息、哮鸣音消失时间短于B组,FEV 1%、FVC、PaO2及PaCO2水平优于B组,P<0.05或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妊娠合并哮喘的临床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安全性也较高,综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6.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VITEK-32微生物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4年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至2008年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ESBLs菌发生率分别为36.6%、40.6%、41.5%、41.0%;产ESBLs菌对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率升高,临床应及时了解它们的耐药特点和变化,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ESBLs的传播。  相似文献   
57.
Th1型/Th2型细胞因子对人孕早期蜕膜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Th1型 /Th2型细胞因子对人孕早期蜕膜细胞活性及TGFβ1和PRL分泌的影响。方法 :蜕膜细胞活性采用MTT法进行检测 ,蜕膜组织分泌TGFβ1和PRL的活性分别采用ELISA法和RIA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Th1型细胞因子IFNγ低浓度时 ( 1~ 10ng/ml)对蜕膜细胞活性及PRL分泌有促进作用 (P <0 .0 5 ) ,高浓度时 ( 10 0~ 10 0 0ng/ml)则有抑制作用 (P <0 .0 1) ;IFN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 10~ 10 0 0ng/ml)还可抑制TGFβ1的分泌 (P <0 .0 1)。而Th2型细胞因子IL 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 1~ 10ng/ml)可明显促进蜕膜的分泌活性 (P <0 .0 1)。结论 :Th1型 /Th2型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影响蜕膜细胞活性及TGFβ1和PRL分泌而在早期妊娠中起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8.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免疫学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T淋巴细胞、尤其是CD4^+TH1/TH2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的CD4^+TH1细胞和辅助体液免疫应答的TH2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 单位:武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对象:选择1999—03/2000—0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5例为患者组,男2例,女13例,其中12例受检者类风湿因子阳性,3例为阴性。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或本单位工作人员健康者30人为对照组,男4人,女26人。纳入对象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 方法:①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对两组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T细胞(总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进行检测,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下计数200~500个淋巴细胞,计算出阳性细胞的百分率。②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活化的分泌细胞因子的TH细胞;细胞内有红色斑点的细胞为阳性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细胞为TH1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的细胞为TH2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下计数200-500个淋巴细胞,计算出TH1细胞、TH2细胞的百分率及TH1/TH2细胞的比值。③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数据间差异性。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TH1/TH2细胞定量分析结果。 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5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外周血的总T细胞(即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患者组外周血的TH1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44&;#177;5.25)%,(14.93&;#177;3.82)%,P〈0.05];而其外周血TH2细胞的百分率及TH1/TH2细胞的比值与对照组相近(P〉0.05)。 结论: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9.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TH1/TH2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对15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H1/TH2功能亚型进行检测.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RA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用锁骨残段某一项指标推算锁骨最大长和用锁骨最大长推算肩宽和骨盆宽,为死者身源体型推断提供参考.方法:用本地收集的75例成年男性尸体,按体质人类学测量方法,对肩宽、骨盆宽和锁骨的各项目进行测量,所得值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处理.结果:表明锁骨最大长与肩宽、骨盆宽和锁骨的其他项目之间(除骨干中部高外)均有相关关系,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论: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推算锁骨最大长及肩宽和骨盆宽,这在法医人类学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