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索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转移酶1(NMNAT1)缺失对视网膜神经元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作用。方法 利用NMNAT1fl/fl小鼠与Six3启动子下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Six3-Cre)小鼠杂交,获得NMNAT1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及其同窝对照小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在基因敲除小鼠出生后第0、4、10、30天(P0、P4、P10、P30)取材,制作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测量视网膜厚度,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受损细胞类型以及检测恢复蛋白和视紫质表达水平。结果 与同窝对照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在P0时视网膜并没有明显的形态差异,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P4时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视网膜内层和外层中的分层破坏和大规模细胞死亡,基因敲除小鼠P4时距视神经500 μm、1000 μm、1250 μm的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同窝对照小鼠(均为P<0.05),而距视神经1750 μm的视网膜厚度尚未受影响(P>0.05);基因敲除小鼠P10时距视神经500 μm、1000 μm、1250 μm、1750 μm的视网膜厚度均低于同窝对照小鼠(均为P<0.05)。基因敲除小鼠全部视网膜内外层的退化在 P30 时几乎完成。此外,与同窝对照小鼠相比,P4时基因敲除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数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10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没有显著差异(P>0.05),基因敲除小鼠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分别减少了约75%、51%(均为P<0.05)。与同窝对照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在P4时视网膜几乎不表达恢复蛋白和视紫质(均为P<0.05)。结论 NMNAT1缺失主要导致视网膜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损害以及恢复蛋白和视紫质缺失。  相似文献   
42.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一组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1-2],是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死率高.现将浙江大学医院附属儿童医院1996年3月至2007年3月共12年间收治的30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及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伴有微量蛋白尿(MCA)的高血压患者改善肾脏损害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样本、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48例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每天服用缬沙坦80mg8周后的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缬沙坦治疗后除血压有明显下降外,尿微量白蛋白(Alb)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可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50例正常人、49例高血压无并发症患、30例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的ACE基因上287Bp片段,根据插入(I)或/缺失(D)来判断其多态性。(2)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结果 (1)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微量蛋白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2)腔隙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3)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45.
佛波酯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3和CD4及CD8分子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佛波酯(PMA)对细胞表面CD3、CD4和CD8表达的影响,及与胞浆内细胞因子分泌的关系.方法:取10例健康儿童及2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体外培养后,用不同浓度及时间PMA刺激后作胞浆内细胞因子及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分析.结果:与未刺激组相比,PMA不同浓度(5、10、20和50 ng/ml)刺激4 h后CD4表达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从41.03%、40.18%、42.29%及42.85%下调至28.22%、24.44%、26.09%及25.70%,10 ng/ml浓度刺激4、6 h后细胞表面CD4也有显著下调,分别从45.54%及40.56%下调至28.88%及20.03%,且CD4表达与胞浆内细胞因子分泌呈负相关(r=-0.601,P<0.001).PMA对CD3(刺激前后分别为49.57%及51.54%)及CD8(刺激前后分别为13.02%及12.8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而在CD3 T淋巴细胞中,CD4-CD8-细胞仅占5.52%.结论:PMA刺激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表面CD4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且Th细胞胞浆内细胞因子分泌越多,CD4分子下调越明显,而PMA对CD3及CD8无明显下调作用.可采用CD3 CD8-表面标记的方法间接定义Th细胞,替代CD4分子,以避免PMA这种效应对Th1/Th2数量检测所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奥尔波特(Alport)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尿检异常的2名先证者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孟德尔遗传规律和临床表型的综合分析,筛选出致病的基因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测序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两个家系中分别鉴定出COL4A5基因上的2个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c.2147-2A > T(IVS27)和c.646-2A > G(IVS11)(NM_033380),且这2个杂合突变分别与2个家系的患病成员呈现共分离关联。结论: Alport综合征主要通过女性直系患者遗传,临床上可以通过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47.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文48例均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口服洋地黄制剂而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收入院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男15例,女9例。B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4~68岁,平均46.82岁。48例中室早二联律25例,占52.08%。其中A组13例,B组12例,多源性室早14例,占29.16%。其中A组7例,B组7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9例,占18.75%。其中A组4例,B组5例。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观察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过程中,应用中药配伍米非司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配伍中药治疗的实验组和单纯应用米非司酮的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4.89%,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米非司酮,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对63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61例复杂病变(包括慢性闭塞、分叉病变、长病变和再狭窄)病人成功置入支架(96.82%),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2例病人放置支架后出现侧支血管阻塞,3例出现动脉夹层,2例支架内形成再狭窄。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