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0、5、10、20 μmol/L GEN处理MDA-MB-231 细胞24 h.采用CCK-8、Hoechst 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GEN对 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GEN处理前后MDA-MB-231细胞中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活性半胱天冬酶8(cleaved caspase-8)、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RT-PCR分析不同浓度GEN处理前后MDA-MB-231细胞中Fas、FasL基因表达水平.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GEN作用24 h后,0、5、10和20 μmol/L组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3.00±1.41)%、(14.02±1.57)%、(27.5±1.52)%、(48.90±1.44)%.与0 μmol/L组相比,5、10和20 μmol/L组呈浓度依赖性增加(F=528.119,P=0.000).两两比较显示:各浓度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5、10和20 μmol/L组诱导MDA-MB-23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40±0.40)%、(9.34±1.34)%、(19.26±0.93)%、(27.41±1.12)%.与0 μmol/L组相比,5、10和20 μmol/L组呈浓度依赖性增加(F=379.573,P=0.000).两两比较显示:各浓度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0 μmol/L组相比,其他浓度组经GEN处理的MDA-MB-231细胞FADD、cleaved caspase-8、FasL蛋白表达升高(F=368.621、456.744、419.129,P均=0.000),Fa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0,P=0.528);与10(μmol/L组相比,20 μmol/L组FasL蛋白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F=92.235,P=0.001).实时RT-PCR结果显示,与0 μmol/L组相比,其他浓度组经GEN处理的MDA-MB-231细胞FasL mRNA表达升高(F=646.983,P=0.000),Fas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6,P=0.274);与10 μmol/L组相比,20 μmol/L组FasL mRNA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F=52.562,P=0.020).结论 GEN通过上调Fas/FasL途径中FasL基因表达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Hedgehog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从无血清培养的乳腺癌悬浮细胞中分选CD44+CD24-细胞和非CD44+CD24-细胞,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主要分子$HH、PTCH1、SMO和GLI1 mRNA在细胞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分选出的CD44+CIDA-细胞约占乳腺癌悬浮细胞总数的8.25%,分选出的CD44+CD24-细胞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ALDHA1和Oct-4;SHH、PTCH1、SMO和GLI1 mRNA在CD44+CD24-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其在非CD44+CD24-细胞中的表达(P<0.05);SMO和GLI1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P<0.05).结论 在乳腺癌干细胞CD44+CD24-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被激活,抑制癌症干细胞中Hedgehog通路的活化可能会降低或阻止乳腺癌的复发及化疗耐受.  相似文献   
73.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 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4.
胆管上皮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由胆管上皮细胞癌变而来,相关数据显示,恶性肿瘤中 CCA 仅占 2%,发病率却在逐渐升高[1].据调查研究,在 2000 – 2015 年期间,CCA 在美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不仅如此,其发病率在其他地区大多数国家同样有所...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制一种动物专用立体定向仪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将其用于6只帕金森病猴手术,该立体定向仪与临床使用的立体定向仪运用原理相同,定位和手术步骤相似。结果30d后动物自发旋转现象消失,无肌力减退及并发症发生。结论该动物专用立体定向仪安装、操作简单,动物固定可靠,定向准确。  相似文献   
76.
77.
女性体型美主要表现在身材的曲线上,该丰满的部位要凸起,该苗条的部位要收缩;有的部位要柔和,有的部位要圆润。正确的内衣穿着可以使原先不够丰满的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进行常规冠心病健康宣教;干预组46例,在常规冠心病健康宣教的同时进行家庭干预,时间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及频域指标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HRV值改善更为明显,其中R-R间期的标准差、每5分钟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的均值、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均有改善,超低频(VLF)、低频(LF)和高频(HF)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脑梗塞患者行CT平扫及灌注检查,发病时间为30min~12h,观察分析其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CBF、CBV、TTP图像表现。所有病例均在5~10d后复查CT。结果 3例CT平扫隐约可见梗塞灶,15例平扫未见异常,在12例脑梗塞灌注扫描图像上可见明显灌注缺损区,表现为CBF、CBV下降,而TTP延长,其中3例在部分灌注缺损区边缘仅表现为CBF下降、TTP延长而CBV未见异常或轻度升高,CT复查该区未见异常。3例Cr平扫及灌注扫描均未见异常,Cr复查1例未见异常,2例为基底节及脑干腔隙性脑梗塞。结论 Cr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45min后显示脑梗塞灶,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脑梗死区表现为CBF、CBV明显下降,TTP明显延长,半暗带区表现为CBF下降,TIP延长而CBV正常或轻度增高。Cr灌注成像对显示小的梗塞灶不敏感。  相似文献   
80.
许多男性都曾遭遇过性功能低下的尴尬。没有正常的性生活也不能算是健全的人生。性功能低下常由心、肝、肾脏腑虚衰和失调等综合因素导致,应从改善人体整体功能入手,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如果单纯地施以助性之药,虽能收一时之效,但过度亢奋,会加剧内脏的虚衰,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