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53篇 |
药学 | 8篇 |
1篇 |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重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心和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 方法由两组测量者对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测量分两天进行,同一天内需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9:00,11:00和14:00)重复测量. 结果两组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07±0.70)m/s(9.54±1.02 vs 9.47±0.82)m/s,Pearson相关系数0.73(P<0.01),组内相关系数0.50;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64±1.40)m/s(9.60±1.1 vs 8.96±0.91)m/s,Pearson相关系数为0.1(P=0.86),组内相关系数0.1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23~0.68,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01~0.32.结论 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者间重复性好,不同时间测量重复性由于测定次数很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对120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1 cm血管段内径测量,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分别简写为Ds和Dd),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Ds-Dd,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各年龄段,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P<0.01),仅≥6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男性显著大于女性(P<0.05).2、年龄段之间比较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6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60岁年龄段(P<0.01),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6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60岁年龄段(P<0.05).结论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中心和外周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两组测量者对5名女性健康志愿者进行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测量分两天进行,同一天内需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9:00,11:00和14:00)重复测量。结果两组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07±0.70)m/s(9.54±1.02vs9.47±0.82)m/s,Pearson相关系数0.73(P<0.01),组内相关系数0.50;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差值(0.64±1.40)m/s(9.60±1.1vs8.96±0.91)m/s,Pearson相关系数为0.1(P=0.86),组内相关系数0.15。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者间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23~0.68,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不同时间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0.01~0.32。结论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者间重复性好,不同时间测量重复性由于测定次数很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对3种血压测量方法 进行比较,为家庭自测血压用于临床和科研积累经验和科学数据.方法 利用"代用盐对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降压效果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中收集的同一研究对象(n=220)不同方法 获得血压(门诊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数据,以动态血压数据作为参照,比较家庭血压及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一致性.干预前,217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干预结束时,189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将干预前和干预结束时测量合格的数据合并分析(n=406).利用Bland-Altman对3种测量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进行组内一致性检验,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 的个体内一致率.结果 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3种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9.5±16.4)/(87.2±9.5)、(137.8±17.1)/(83.2±10.3)和(138.0±14.2)/(82.4±9.3)mm Hg.家庭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优于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0.55/0.62)和(0.36/0.46).以动态血压为参照,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与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7 mm Hg,P>0.05),而门诊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动态血压水平(11.7/4.0 mm Hg,P<0.05);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个体内差异显著优于门诊血压(≤|5| mm Hg为28.3% vs 16.5%,P<0.05;≤|10| mm Hg为49.7% vs 33.5%,P<0.05),舒张压个体差异略高于门诊血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动态血压测量值相比,家庭自测血压比门诊血压更准确. 相似文献
85.
缺血性心血管病:一个反映血脂异常潜在危险的新指标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 提出一个能够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用于评价血脂异常潜在威胁的新指标。方法 资料包括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1991~ 2 0 0 0年心血管病发病监测资料和该项目在“六五”和“八五”期间建立的 2个队列随访资料以及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分析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随基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变化 ,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提出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计 ,统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结果 (1)监测资料和队列随访资料均证实我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冠心病事件的 2倍 ,二者的联合终点事件约占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 6 5 %。 (2 )在3个现有的大样本长期观察的队列人群中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3)除“八五”队列男性外 ,所有队列在相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高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如 ,当TC≥ 6 2 4mmol L (1mmol L =38 6 7mg dl)时 ,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仅约为 (110~ 130 ) 10万 ,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36 0~ 5 5 0 ) 10万。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占我国心 相似文献
86.
武阳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6):361-364
过去十年我国开展临床研究的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无论是获批一类新药的数量,还是在国际医学顶刊发表临床研究论文的数量均前所未有。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所有临床研究中,能够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研究所占比例仍很低,整体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仍不足。改变这一局面,应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中国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克服潜在的困难,扬长补短,方能使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进而引领我国临床医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为此,应大力开展临床科学家的培养,大力加强临床研究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和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临床试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87.
呼吸功能低下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448名35 ̄54岁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基线资料分析表明,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负相关(r=-0.10 ̄-0.17,P〈0.0001)。此关系在对呼吸功能进行身高调整后仍存在(r=-0.11 ̄-0.18,P〈0.0001),进一步调整年龄后则明显减弱。其中FEV1与血压的负相关不再具显著性,FV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负相关仍具显著性(r=-0.06 ̄-0 相似文献
88.
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B)的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1998年8-10月采用自填式问卷方法进行集中调查结合个案访问,在“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协作网内,按4个级别抽取并调查医疗卫生人员共1609人,符合要求1573人,仅分析与脑卒中相关部分情况。结果:25.7%的医师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最常见的原因建议并帮助脑卒中患者在非急性期坚持锻炼的仅有28.0%,减肥和限盐的分别为57.8%和48.1%,多因素分析提示最后学历、职称、从事专业,是否参加过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培训、家人是否患脑血管意外分别是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较差,以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培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应作为改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9.
1992~199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结果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评价社区综合干预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心病效果。方法 1992年进行基线调查,并开始对干预人群进行社区综合干预试验,2000年5月对所有基线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基线高危人群随机抽取50%,COPD和肺心病患者100%进行复查。结果 应查3739名,应答3316名,应答率为88.7%,应答者数据完整率为92.7%。随机抽查814名,干预区接受到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率、接受到预防COPD知识的宣传率、定期受到医生主动治疗和咨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干预区戒烟率为28.2%,对照区为23%(P=0.004)。干预区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肺活量(FVC)降低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干预区与对照区COPD患病率分别比基线增加5.6%和8.0%(P=0.03);干预区与对照区肺心病患病率分别比基线增加3.5%和6.7%(P=0.02)。1995-1999年干预区、对照区肺心病年均死亡率分别为72/10万和95/10万(P=0.0044)。结论 干预区人群干预措施到位率高于对照区,提高了戒烟率,延缓了肺功能下降速度,减少了COPD和肺心病患病率的增幅及肺心病死亡率,提示社区综合干预是一种有效延缓COPD发生和肺心病死亡的措施。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