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研究成人尸体阑尾的大体表现及变异,为阑尾影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体解剖学测量方法研究31例尸体阑尾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走行。结果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 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 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为1.5~8.9 cm,直径为4~7 mm。结论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  相似文献   
7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农民,小学文化,以间断性肢体乏力15个月入院。入院前15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500m左右即需休息3~5min方能继续行走,同时伴颈部酸困不适。乏力进行性加重,13个月前行走10m左右即需要休息,蹲下需扶膝方可站起。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1周,颈部酸困消失,肢体乏力明显好转。6个月前再次出现肢体乏力、颈部酸困不适,行走200~300m即需要休息,同时抬头费力。2个月前蹲下起立、梳头、穿衣困难,行走10余米即需要休息。入院前10余天,起床需帮助,行走需搀扶,抬头不能。无肌肉疼痛、肉跳、皮疹,无发热、心悸、气短、腹痛、恶心及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抽搐、大小便障碍,无家族史。体格检查:内科系统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肌力Ⅱ级,其他颅神经无异常。全身肌容积正常。颈肌肌力Ⅱ级,双侧三角肌肌力Ⅴ级,肱二头肌Ⅳ级,对掌肌Ⅳ级,分指肌Ⅳ级,髂腰肌Ⅲ级,股四头肌Ⅳ级,四肢肌张力减低,Gowers征阳性,鸭步,无不自主运动,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无力,不能完成,感觉无异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11.80(5.10~28.00)μmol/L,直接胆红素2.50(0.00~10.00)μmol/L,谷丙转氨酶77.0(0~40)U/L,谷草转氨酶110.0(0~40)U/L,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16mm/h,C反应蛋白正常。肌酶谱:乳酸脱氢酶1533.0(71.0~195.0)U/L,α-羟丁酸脱氢酶1065(0~182)U/L,肌酸激酶225(0~190)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14(0~24)U/L;晨起空腹活动前血乳酸3.79(0.50~1.80)mmol/L;血清叶酸2.10(7.20~15.40)μg/L,维生素B12含量正常;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脑脊液正常;新斯的明试验(-)。神经电生理:股四头肌、胫前肌、肱二头肌针极肌电图未见异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右5.1ms ,左5.2ms),传导速度正常低限(40.8m/s),左腓总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3.1mV);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无传导阻滞;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双侧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均在正常范围;重复神经电刺激、低频刺激未见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未见波幅递增。视、听、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四肢血管B超显示:双侧腋、桡、肘、股总、股深、股浅、腘、胫前及胫后动脉管腔内径正常,内膜光滑,血液回流畅通,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双侧股总、股浅、腘、胫前及胫后静脉管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相似文献   
73.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完全福氏佐剂致炎大鼠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或三叉神经节内SP、CGRP和L-ENK样阳性结构及它们相应的前体PPTA mRNA、CGRPmRNA和PPEmRNA分布状况的动态变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PTAmRA在三叉神经节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神经元中的表达于致炎刺激后12h明显增强,分别于1d和4d时达到高峰,21d后恢复正常;CGRPmRNA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牵拉性撕脱伤血管上的P-选择素的变化。方法 设定60、70、80及90g的牵拉力,利用血管损伤模型造成不同的血管损伤,用RT-PCR法测定损伤血管上P-选择素量的变化。结果 撕脱伤血管上P-选择素mRNA表达随牵拉力增加而升高,静脉的表达要高于动脉。结论 结合以前的相关实验,提示P-选择素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前原强啡肽(PPD)免疫组化染色性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钙结合蛋白calbindin D28k(CB)、caleratin(CR)或pavalbumin(PV)的共存情况。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结果 PPD阳性神经元在Vc各层均有分布,以Ⅰ层和Ⅱ层外侧部(Ⅱo)最为密集。CB、CR和PV阳性神经元分布于Vc各层,Ⅱ层最为密集,Ⅰ和Ⅲ层较少。部分PPD阳性神经元同时也呈CB、CR或PV阳性,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元主要位于Ⅱ层。CB/PPD共存神经元占CB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9%和5.1%;CR/PPD共存神经元占CR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4%和3.9%;PV/PPD共存神经元占PV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14.0%和3.6%。结论 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主要位于Vc的Ⅱ层,PPD与钙结合蛋白共存神经元可能参与传递面口部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通过观察运动病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前庭传出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前庭核的表达变化,探讨中枢CGRP在运动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不给予旋转运动刺激的为对照组,其它两组实验动物通过电动转椅分别给予3次和1次运动性刺激,刺激后即刻取各组动物脑干切片,用ABC法观察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和前庭核的CGRP免疫组化反应变化。结果 运动病大鼠前庭传出性神经系统和前庭核CGRP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且刺激3次组强于刺激1次组。结论 CGRP在大鼠运动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生长抑素受体家族mRNA在肺癌中分布与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生长抑素受体5种亚型在肺癌中的分布与表达特性。方法以」α-^35S「dATPS标记SSTR5种亚型的寡核苷酸为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1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织中SSTR1-5mRNA的分布模式,并用Leica图像分析仪对其表达密度作半定量分析。结果VSRWYQ CF ADW GE DP PNTMYA WT UF PG JG WVSR。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通过采用钙基因相关肽(CGRP)和小牛白蛋白(PV)分别标记胚胎15d(E15)到生后3d(P3)小鼠脊髓的痛温觉和本体觉两种初级传入纤维,观察了这两种纤维在小鼠脊髓内投射和终止的发育变化。结果显示:CGRP样免疫阳性(LI)纤维最早于E16出现在脊髓背角浅层,并在E17和E18时逐渐向背角外侧和深层终止。在出生后,CGRPLI纤维在背角的分布特点无明显变化,但是在背角浅层的纤维数量进一步增加,分支状态更为复杂。另外,还在E16时开始出现向对侧脊髓背角发出侧支投射的CGRP-LI纤维,至生后早期,向对侧投射的纤维数量增多。PVLI纤维最早于E15进入脊髓灰质。E16时,已有较多的PVLI纤维到达中间带灰质和腹角。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脊髓腹角内PVLI本体觉纤维和终末的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并于生后早期(P0P3)时达到最高水平。本体觉传入纤维的终末在E17时开始与脊髓腹角内的运动神经元形成密切的接触。本实验结果表明痛温觉和本体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终止形成于小鼠胚胎晚期和生后早期,并具有时空特异性。这为深入理解感觉信息在脊髓传递和调节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9.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内含Calbindin-D28K mRNA的神经元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观察。发现含Calbindin-D28K mRNA的神经元见于脊髓灰质的各层,但是,不同区域或核团中所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标记强度各不相同。其中含旨阳性神经元的部位有:Ⅰ、Ⅱ、Ⅳ、Ⅴ层及前角外侧运动柱的内侧部;含中等阳性神经元的部位有:Ⅲ、Ⅷ层及中间带;有的区域仅含弱阳性神经元,如:Ⅵ层及中央区,而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脊髓内5-HT1受体亚型在神经病理性痛信息传递和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观察了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5-HT1A、5-HT1B、5-HT1D、5-HT1E和5-HT1F受体亚型mR-NAs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损伤侧脊髓背角内5-HT1A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在术后3d明显增高,7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术后28d与正常对照相比仍有显著变化;5-HT1B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也于术后3d开始显著增高,此后持续升高,至21d达到高峰,28d时有轻微下调,但高于对照水平;未观察到损伤侧脊髓背角内5-HT1D受体亚型mRNA表达水平的显著变化。5-HT1F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于术后4d显著增高,此后一直维持该表达水平至28d。上述受体亚型在非损伤侧脊髓背角内的表达水平均无变化。在脊髓背角内未检测到5-HT1E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上述5-HT1受体亚型mRNA在SNI模型脊髓背角内具有不同的表达变化特点,提示不同的5-HT1各受体亚型在神经病理性痛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