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病人不匹配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病人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292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AVR)病人,参照人工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病人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EOAI>0.85 cm2/m2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中度PPM 0.65≤EOAI≤0.85 cm2/m2;重度PPM EOAI<0.65 cm2/m2.超声多普勒测量AVR术后主动脉瓣位平均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比较不同种类瓣膜(机械瓣和生物瓣)和不同大小瓣膜(>21 mm和≤21 mm)AVR术后PPM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292例中机械瓣置换术219例,生物瓣置换术73例,两种术后中度PPM发生率分别为6.25%和48.22%(P<0.01).置换>21 mm人工瓣膜(191例)和≤21 mm人工瓣膜(101例)术后PPM发生率分别为13.61%和33.66%(P<0.05).PPM组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26.50±6.25)mm Hg(1 mm Hg=0.133 kPa)和(2.66±0.87)m/s]显著高于非PPM组[(16.75±3.46)mm Hg和(1.58±0.47)m/s,P<0.01].PPM组和非PPM组的术后早期病死率分别为6.67%和2.16%(P<0.05).结论 A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生物瓣以及小瓣膜(≤21 mm)者.PPM影响术后瓣膜血流动力学,与术后早期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总结15例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体外循环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临床经验,探讨改善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 15例夹层动脉瘤手术其中9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4例Bentall+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2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或成形.均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复跳顺利,脱机顺利,术后1例出现肾功能不全,1例出现低心排,经矫正后恢复,均顺利康复.结论 对复杂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3.
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38例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直视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38~78岁,平均(63.3±11.1)岁.结果 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0例行单纯旁路移植1支;10例先行支架植入,后行胸廓内动脉至前降支端侧吻合,其中2例行胸廓内动脉与第一对角支、前降支序贯吻合;8例行旁路移植2支,其中3例为序贯吻合,5例应用桡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37例患者获得26~82个月随访,平均(53.2±28.5)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12例.3例心绞痛复发,2例经药物控制后症状缓解,1例经造影证实吻合口狭窄于术后2年行支架植入.结论 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远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在降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5例降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主动脉瘤病人行降主动脉置换术.术中保留置换降主动脉上所有肋间动脉,进行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以减少脊髓缺血时间及程度以达到脊髓保护的目的 .术后早期观察和中期随访是否有截瘫发生.结果 术中脊髓缺血23~27 min,平均(24.8±1.6) min.7例术后均未发生截瘫,治愈出院.随访1~19个月,全组无截瘫,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可缩短脊髓缺血时间和程度,脊髓保护效果良好,并可大大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相似文献   
95.
96.
老年冠心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年龄增加,机体各项功能逐渐减弱,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弱,各主要器官供血逐渐不足,年劳体弱,治疗难度加大,服药后疗效不显著.由于常年口服相关药物,治疗时间漫长.容易出现焦虑、厌倦、烦躁、抑郁、厌世感.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听之任之,因心情不畅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孤独孤僻的心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采用补肾药物辅助治疗与辨证施护,配合身心护理、饮食调配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总结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本院22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50±11)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同时行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分别于手术前后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主动脉直径.结果 术后随访2~73(34±22)个月,无死亡病例.主动脉直径由术前4.0~5.5(4.60±0.45)cm降至出院前2.8~4.1(3.40±0.18)cm;术后随访中,主动脉直径为3.0~4.5(3.60±0.37)cm.结论 应用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扩张≤5.5 cm,BAV升主动脉扩张≤4.5 cm),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8.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5年余.加重半月余”入院。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胸痛位于心前区,呈压榨性,反复发作。半月前上述症状加重,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每次持续时间延长.且休息不能完全缓解。予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壁心肌梗死。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左前降支狭窄60%,钝缘支狭窄90%.右冠状动脉狭窄95%。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并脱入右冠状动脉主干中,后患者胸痛加重  相似文献   
99.
目的改进及评价新西兰大白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6(2.2±0.3)kg,随机分成2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组(LAD组,n=30)和回旋支结扎组(LC组,n=30)。采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两组梗死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结果 LC组建模成功率高于LAD组(P0.01),但LC组存活率低于LAD组(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周的心电图显示LC组的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均高于LAD组(P0.05);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LAD组心功能无明显下降(P0.05),而LC组心功能指标降低(P0.05);病理结果显示LC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LAD组(P0.01)。结论与结扎左前降支相比,结扎回旋支建立的心肌梗死模型心功能下降更为明显,模型稳定,可作为较理想的心肌梗死模型。  相似文献   
100.
患者女性,33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年余于2008年4月9日入院.患者2006年12月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内高回声团块,大小约2.6 cm ×2.5 cm,伴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及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予治疗.1年多来,患者偶有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即可缓解.体格检查:心律齐,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片示心脏轻度增大,心胸比0.53.初步诊断:右心室肿块,性质待定.2008年4月14日在全身麻醉心肺转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右心室肿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