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右腋下直切口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手术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经右腋下直切口行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50例病人,年龄19~62岁,其中房间隔缺损29例,室间隔缺损21例.所有病人经右腋下直切口完成修补手术,合并其它心内畸形同期手术矫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长约7.5~11cm,平均(93±1.2)cm.全组死亡1例(2.0%),死亡原因为脑部气栓.其余49例顺利出院,随访2月~1.5年,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无远期死亡.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完成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切口位于腋下,不易察觉,美观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22.
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8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体会.方法 2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其中5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术.结果 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9.3±1.2cm.全组死亡1例(3.6%),其余27例术后7~14天出院,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个月~1.5年,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行双瓣膜置换术安全可靠,并具有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3.
主动脉根部位于心脏的中心部位,主要由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窦管交界、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起始部组成,发生瘤样病变时上述组成部分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外科治疗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2003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完成主动脉根部病变手术113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3例,男76例,女37例,  相似文献   
24.
Ebstein畸形(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心脏复杂畸形,成人Ebstein畸形外科矫治的临床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讨成人Ebstein畸形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预后,现总结我院对该畸形进行外科矫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25.
周庆  武忠  李庆国  王东进 《心脏杂志》2009,21(5):709-711
目的: 观察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在降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4年8月~2007年7月,10例患者(非灌注组)因降主动脉夹层(4例)或降主动脉瘤(6例)行降主动脉置换术,术中切断置换降主动脉的肋间动脉。2007年8月~2008年6月,6例患者(选择性灌注组)因降主动脉夹层(4例)或降主动脉瘤(2例)行降主动脉置换术。术中保留置换降主动脉的所有肋间动脉,进行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减少脊髓缺血时间及程度以达到脊髓保护的目的。术后早期观察和中期随访是否有截瘫发生。结果: 非灌注组术中脊髓缺血时间(28.9±3.6)min,选择性灌注组术中脊髓缺血时间(25.0±1.7)min,非灌注组患者的脊髓缺血时间显著长于选择性灌注组。非灌注组10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截瘫,选择性灌注组6例患者术后均无截瘫发生,痊愈出院,选择性灌注组随访4~14个月,患者无远期截瘫发生,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可缩短脊髓缺血时间和程度,脊髓保护效果良好,并可大大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相似文献   
26.
李捷  武忠  王东进  孙步高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25-3027
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算二尖瓣置换术(MVR)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比较320例不同种类、不同大小人工瓣膜MVR术后PPM发生率,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关系.结果:320例中机械瓣和生物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分别为23.98%和54.05%;置换>25 mm人工瓣膜213例,PPM发生率为21.13%,≤25 mm人工瓣膜107例,PPM发生率为50.47%.PPM组术后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分别为(24.67±5.16)mmHg和(2.36±0.40)m/s,非PPM组分别为(12.52±2.26)mmHg和(1.21±0.32)m/s.结论:运用超声技术提示M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小号及生物瓣膜者;PPM影响术后早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8.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例,现总结其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该类病人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9.
胸部穿透性损伤解剖评分重伤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胸部损伤(PTT)创伤评分指标预测生死结局的效果,界定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穿透伤指数(PTI)的重伤值,对PTI和ISS进行比较。 方法 295例PTT分为生存组286例和死亡组9例,以胸AIS、ISS和PTI作为评分指标进行创伤评分,比较两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的差别。对全组ISS、PTI与死亡率的关系分组段分析,将PTI和ISS进行比较。 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创伤评分和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SS值在20~25组段死亡率为14.81%,PTI值在16~19组段死亡率为7.14%,两者分别与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I与ISS有线性正相关关系(r=0.74,P<0.001),PTI的区别度明显大于ISS,PTI的死亡误判率低于ISS。 结论 建议增加院前时间作为创伤评分指标,ISS和PTI重伤值界定分别为≥20和≥16,评价PTT以PTI优于ISS。  相似文献   
30.
46例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分析比较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和伤情,以指导创伤的救治。 方法 46例胸外伤合并膈肌破裂病人分为穿透伤组和钝性伤组,比较两组的损伤情况,并应用创伤评分系统进行创伤严重度评估。 结果 钝性胸外伤造成膈肌破裂的发生率低,复杂,常合并全身多发伤,但伤情进展相对较慢;穿透性胸外伤造成膈肌破裂的发生率高,伤情进展迅速,早期易出现失血性休克。比较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AI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钝性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和腹部AIS较低,分别为12.69±2.69,1.62±1.66(P<0.05)。 结论 针对钝性与穿透性膈肌损伤的不同临床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