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不同孔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更佳的生物性能。评价不同孔径的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从而筛选出适合的孔径以达到骨传导功能与生物力学性能的良好统一。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以硝酸钙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采用溶胶-絮凝法制备粉体,运用压力成型、木模成型和浸渍成型分别制得孔隙分布均匀的孔径分别为50~150μm、100~250μm和300~500μm的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②实验动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植入50~150μm孔径材料组、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植入300~500μm孔径材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制备双侧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3种不同孔径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④实验评估: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片检查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X射线评分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成骨效果明显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但其骨修复能力受孔径因素的影响,孔径100~250μm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成骨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猪关节软骨外植体模型,为药物递送修复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损的作用提供一种简单经济的研究策略。 方法 体外无菌解剖分离猪膝关节软骨,使用活检组织穿孔器取直径为40 mm的小圆柱体。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外植体,荧光标记的Rhodamine B - Kartogenin(KGN)进行小分子药物渗透测试。药物渗透试验12 h、24 h、48 h,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重复组,获取外植体进行冰冻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植体的结构及其体外培养系统中小分子药物在软骨层的渗透情况,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 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软骨外植体无血清培养模型在体外12 h、24 h、48 h均可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小分子药物Rhodamine B-KGN呈红色荧光,48 h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不断渗入软骨外植体,进入外植体的药物逐渐增多。 结论 本研究建立一种猪软骨外植体模型,检测了小分子化合物KGN在软骨外植体中的渗透分布情况,为探讨药物递送对骨关节炎软骨病损的修复作用提供一个简单经济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关节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1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检查和镜下关节清理术。结果:随访6~48个月,参照徐锦森的疗效评定总有效率86.4%,半年有效率为91.3%。结论:关节镜对骨性关节炎的诊断全面准确。关节清理术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和可重复等优点,是诊治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剖研究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等长性。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共解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膝关节标本25具。分别在传统意义股骨过顶位等长点(A点)、前交叉韧带股骨足迹中心点(B点)、前交叉韧带前内束(AMB)股骨中心点(C点)以及前交叉韧带后外束(PLB)股骨中心点(D点)测试等长。每个测试点分别钻制直径2.4 mm骨道,用爱惜帮#2号缝线穿入,并于股骨外侧穿出,分别标记。胫骨侧于前交叉韧带(ACL)足迹中心钻制3 mm骨道,并将股骨侧的所有缝线穿入,并将股骨侧钳夹固定。测试各个点在膝关节屈曲0~135°分别用游标卡尺在胫骨外侧测量各个测试缝线移动的最大距离。如果移动距离≤2 mm者,为绝对等长;距离改变绝对值差值在2~3 mm者,为相对等长;距离改变绝对值差值3 mm者,为不等长。记录每个标本的四个测试点的位移。结果:(1)膝关节在屈伸活动中,23个膝关节标本能找到1个绝对等长点。(2)在0~135°屈曲活动中,A点:绝对等长者17例,相对等长者6例,不等长2例;B点:绝对等长者6例,相对等长者7例,不等长12例;C点:绝对等长者14例,相对等长者5例,不等长6例;D点:绝对等长者1例,相对等长6例,不等长18例。A点与C点比较:绝对+相对等长以及绝对等长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点与B点:绝对等长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点与B点以及A与D点绝对等长以及不等长数量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足迹中心点、AMB、PLB中心点,以及过顶位均有不同比例的标本存在等长性,因此等长点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过顶位等长性最佳;AMB中心点与过顶点的等长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临床解剖AMB单束重建ACL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 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 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 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 结论 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诊断小腿三头肌急性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小腿三头肌运动损伤高频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高频超声诊断小腿三头肌轻度损伤者26例,超声显示为局部肌纤维纹理增粗、紊乱,肌组织血肿区的长度小于三头肌长度50%,三头肌与跟腱可以部分撕裂但连接性存在;中度损伤者16例,超声显示小腿三头肌内侧头与跟腱连续性中断,肌组织血肿区长度超过三头肌长度50%;重度损伤者8例,除包括中度损伤的病变外,肌组织内血肿造成局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进行手术治疗。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可以准确判断损伤出血的部位与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00例陈旧性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重建ACL,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利用RigidFix /Endobutton和Intrafix/可吸收挤压钉+门形钉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按照Lysholm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主观评估;按照Lachman试验、PST试验和KNEELAX3检查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0~48个月,平均24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平均(50.2±6.4)分,术后最终评分平均(93.3±3.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0.00%;KNEELAX3测量结果:术前差别为5~15 mm,平均(9.85±1.4)mm,术后最终测量为0~5 mm,平均(1.46±1.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人工骨(Nano-HA/rhBMP-2)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75只,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A组),以Nano-HA人工骨(B组)及空白组(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扫描电镜(SEM)、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及生物力学测试,综合评价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Nano-HA人工骨均可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慢性关节炎和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基因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原发性骨关节炎被确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载体上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从而考察骨关节炎的滑膜与软骨基因表达类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骨关节炎相关发病机制及为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比较骨性关节炎和正常关节的软骨与滑膜的基因谱变化,筛选出骨性关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在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骨性关节炎的基因多态性。 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提取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与滑膜细胞,提取总RNA。用含588个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微阵列基因检测,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和聚类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大鼠及正常大鼠软骨及滑膜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与滑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7个,下调的基因有55个。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筛选出骨关节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可发现新的相关基因。骨关节炎的发病涉及多种基因的表达异常,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治疗癫痫患者伴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有9例伴发严重骨缺损的肩关节前脱位癫痫患者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26.3±3.1)岁,术前均进行超过半年的抗癫痫治疗,术后继续进行抗癫痫治疗1年。术后立刻行CT检查观察骨块位置,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行CT检查观察骨块吸收、愈合情况;并记录患者的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form,ASES)评分、Rowe评分以及Walch-Duplay评分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共8例患者得到全程随访,平均随访(20.1±4.2)个月,3例患者术后再发癫痫(未按时服药),分别为术后2、6、8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失访,其余2例复发者CT显示骨块明显移位,随后经保守治疗后再次愈合。全部随访患者骨块愈合良好,6例恢复对抗运动,2例恢复正常生活,无肩关节不稳感,CT检查显示移植骨块最终塑形差异较大,其中4例吸收5%~75%,3例较原始状态面积扩大,1例无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76.75±7.41)分和(94.68±5.02)分(P<0.05),Rowe评分为(43.75±5.82)分和(93.13±5.30)分(P<0.05),Walch-Duplay评分为(76.13±6.98)分和(93.00±2.00)分(P<0.05)。 结论改良关节镜双袢法Latarjet技术对于癫痫患者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且复发后有再次愈合的可能。但更应注意癫痫患者的术后病情控制,尽可能防止癫痫再发作导致手术失败,肩关节复发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