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器官或组织的构筑特点,与其固有机能密切相关.神经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ne cells)发现于20世纪初期.Scharrer等人(1928年),最早报道鱼的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内存在分泌颗粒,推测某些神经元可能具有分泌功能,提出了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的概念.后继性观察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十几种多肽激素(polypeptide hormones)相继从下丘脑提取、分离、纯化及测序获得成功,证实了神经内分泌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5-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双霞染色法,对50例乳腺组织标本(包括乳腺癌组织标本4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标本5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5例)中的LVD进行光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LVD值16.10±1.51,明显大于乳腺纤维瘤组织中的LVD值12.45±0.47,也大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LVD值12.37±0.45.在腋窝淋巴结出现癌转移组,其乳腺癌组织中的LVD值17.74±0.48,明显大于无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组的LVD值为14.88±0.49.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的LVD与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状态密切相关,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是以胞吐分泌方式还是浓度差因素影响而进入脑脊液的.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神经垂体的结构特征,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提供形态学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1在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体质量约300 g,清洁级,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神经垂体光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1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垂体冠状切面上,可显示垂体3部分的结构关系,远侧部,中间部及神经部清晰可辨.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及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毛细血管内皮为有孔型(50 nm),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100~300 nm)不仅大量存在于无髓神经纤维内,而且也见于血管周隙内.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垂体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囊上皮细胞间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囊上皮孔(2~5 μm),上皮孔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存在一种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释放入血管周隙内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经组织间隙、囊上皮孔进入脑脊液,而非直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再进入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14.
申新华  王保芝  曹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219-221,F003
背景: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是以胞吐分泌方式还是浓度差因素影响而进入脑脊液的。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神经垂体的结构特征,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正常转运途径的结构基础提供形态学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1在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体质量约300g,清洁级,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神经垂体光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1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垂体冠状切面上,可显示垂体3部分的结构关系,远侧部,中间部及神经部清晰可辨。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及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毛细血管内皮为有孔型(50nm),外有基膜与血管周隙分隔。完整的大型膜包分泌颗粒(100-300nm)不仅大量存在于无髓神经纤维内,而且也见于血管周隙内。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垂体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囊上皮细胞间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囊上皮孔(2~5μm),上皮孔附近经常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存在一种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释放入血管周隙内的多肽激素或分泌颗粒,更易经组织间隙、囊上皮孔进入脑脊液,而非直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再进入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人窦房结胶原纤维网架的三维构筑及其与窦房结中央动脉的关系,用NaOH销蚀法扫描电镜观察了11例成人窦房结。研究表明,成人窦房结的胶原纤维网架致密,窦房结中央动脉穿过结的中央或一侧。窦房结中央动脉的胶原纤维支架分为三层:在内膜呈网状;中膜的胶原纤维形成胶原纤维小梁,在中膜内层,胶原纤维小梁围绕窦房结中央动脉排列,在中膜外层,  相似文献   
16.
何海燕  张立  王保芝 《临床荟萃》2008,23(16):1214-1216
胰岛出现淀粉样变,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mellitus,T2DM)典型的病理特征.早在20世纪初,Opie[1]发现并描述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出现"透明样退行性变化"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7.
18.
哺乳动物的松果体是脑内重要的光信号-神经内分泌转换器,可分泌多种生物胺类和肽类激素,参与调节生物节律、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和调节生殖功能等作用[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机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兔龄4~5个月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负重区的方法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后,A组进行自体松质骨移植,B组进行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每组术后2、4、6、8周分别处死3只动物,制作股骨头标本,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并对术后8周的股骨头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X线观察结果.A组术后2周时,有2个标本钻孔区密度不均匀,钻孔边缘清晰可见;4周时,有3个标本钻孔区密度增高不显著,钻孔边缘出现硬化线;6周时有4个标本钻孔区显示有骨吸收现象,出现股骨头关节面塌陷;8周时有3个标本骨吸收现象明显,而骨小梁结构不清晰.B组术后2周,股骨头形态均正常,钻孔区有密度增高影,质地均匀,钻孔边缘尚可分辨;4周时股骨头形态均正常,钻孔区密度进一步升高,质地均匀,钻孔边缘变得模糊;6周时股骨头形态仍正常,钻孔区密度高而均匀,钻孔边缘出现放射状骨小梁接合现象;8周时钻孔区密度接近周围骨质,股骨头内出现张力性和压力性骨小梁,钻孔边缘交界区骨小梁接合良好.②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术后2周时,移植骨发生坏死,4个标本出现再血管化,移植区出现破骨和成骨细胞,成骨细胞的数目较少,移植骨周围附加新生骨较薄,有少量连接现象;另2个标本局部新生血管较少,成骨细胞募集不良,新生骨组织的形成较少,无连接现象.术后4周时,3个标本新生骨增加,连接现象增多,出现骨塑形;另3个标本移植骨无明显修复现象.术后6周时,有2个标本新生骨量增加,有骨塑形现象;另4个标本移植骨无明显修复表现,出现骨吸收现象.术后8周时,3个标本可见到塑形的板层骨小梁和成熟的骨髓组织;另3个标本出现较明显的骨吸收现象,局部仍有坏死骨组织存在,无明显的骨组织修复现象.B组术后2周时,植入的松质骨发生坏死,出现局部再血管化,破骨细胞和大量的成骨细胞出现在移植区,植入的松质骨被边缘生成的1层较厚的新生骨连接在一起;4周时骨小梁增粗变大,连接进一步加强,并出现骨髓组织;6周时骨塑形现象活跃;8周时骨塑形现象仍然存在,可以见到塑形的板层骨小梁和成熟的骨髓组织.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时,A组有3个标本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移植骨保持原有骨小梁结构,部分骨小梁出现虫蚀样破坏.B组标本在扫描电镜下显示,骨小梁密集,骨髓腔间隙较小,力学结构欠完善,骨胶原纤维排列不均匀、不整齐.结论:自体松质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细胞移植为股骨头的骨质修复提供了充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修复现象活跃,可提高骨移植的成功率,促进股骨头骨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20.
改良液氮冷冻法制备家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改良液氮冷冻法制备家兔股骨头坏死伴关节面塌陷动物模型的优点,揭示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和塌陷过程。方法对1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液氮冷冻双侧股骨头负重区,股骨头不造成脱位,分别在术后3、7 d、2、4、6、8周,进行股骨头标本的大体解剖学观察、X线观察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在术后3 d时,股骨头出现坏死,2周后出现修复现象,4周时有3例股骨头关节面出现塌陷,8周时有1例股骨头出现骨性关节炎样变化。结论液氮冷冻股骨头负重区,可制备股骨头坏死伴关节面塌陷的动物模型;但是,其成功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