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17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江苏医药》2004,30(5):380-381
位于眶尖部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常规的眼科经前方入路常难以显露和切除,由神经外科医生采用经颅入路可使部分患得到合适的治疗。自1990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共经颅入路切除16例眶内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占同期收治的58例眶内肿瘤的27.6%,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经单鼻孔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26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永胜  樊友武  朱林 《安徽医药》2006,10(5):358-358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手术方法.方法 26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孔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26例病人有3例病人术中定位有偏差,2例误将斜坡当做鞍底,1例偏至侧方海绵窦,23例手术成功.结论经单鼻孔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大量文献报道,锌在诸多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神经元死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本实验拟对锌的神经元毒性机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加入锌(或)锌阻断剂,利用相差显微镜从形态学观察神经元损伤;Western blot法检测p38、泛素化蛋白的表达;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比色法定量分析神经元的损伤;再加入锌和(或)p38抑制剂,观察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锌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锌以明显的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海马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p38的升高;抑制p38可减少锌诱导的泛素化蛋白的表达。结论高浓度的锌对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它可能激活p38信号通路影响蛋白降解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05.
106.
脑胶质瘤病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对本院1 996年至 2 0 0 1年间收治的 5例脑胶质瘤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癫反复发作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与精神障碍。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广泛浸润大脑半球皮质和髓质 ,主要在血管、神经元周围呈浸润性生长 ,不形成肿瘤团块。影像学检查示病变弥散 ,可侵犯大脑半球 2个或 2个以上的脑叶。 5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 ,经随访 4例术后 1 0个月内死亡 ,1例术后 1 0个月仍生存。 结论 :脑胶质瘤病的诊断可参考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 ,确诊需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在垂体瘤手术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32例垂体瘤患者在iMRI系统辅助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借助iMRI定位扫描1-3次,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直至满意。结果:iMRI扫描发现肿瘤残留18例,其中14例(43.8%)中经iMRI1-3次扫描证实全切10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1例。不易切除较大侵袭性垂体瘤4例,最终肿瘤获全切除24例,肿瘤全切率为75.0%。术后出现尿崩4例,脑脊液鼻漏6例,不明原因感染后死亡1例。随访3~12个月。头疼消失10例,头痛减轻5例;视力视野障碍改善14例;肢端肥大症减轻3例;溢乳停止月经恢复4例。结论:iMRI能及时有效的判断垂体瘤的切除程度,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及肿瘤的切除率,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诊断方法和疗效。方法:对该科1993年至2003年收治的6例GC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行放疗或化疗。结果:6例患者死亡5例,从首发症状起平均病程16.4(6~23)个月,有1例患者病程为5个月,仍在随访中。结论:GC有特殊的MR表现,该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9.
存在瘤内血栓的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伴有瘤内血栓的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本组瘤内有陈旧性血栓的颅内大型动脉瘤62例,其中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或塑型夹闭47例,动脉瘤孤立术13例,动脉瘤部分切除后缝合瘤壁重建载瘤动脉1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汇合处巨大梭形动脉瘤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辅助下行载瘤动脉重建手术。结果根据GOS评分,病人恢复良好51例(82.3%),中残4例(6.5%),重残2例(3.2%),死亡5例(8.1%)。中、重残病例随访一年以上,中残的4例中3例恢复术前生活能力;重残的2例中,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偏瘫仅有部分恢复,另1例深低温、停循环辅助手术病例,手术后2d内意识清楚,但术后13个月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颅内血栓性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处理困难,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于同类型无血栓的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切开血栓清除均有助于瘤颈夹闭。  相似文献   
110.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作者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结果16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它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经颅入路手术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