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药物特别是氨基甙类抗生素所致的听力减退,已引起人们注意,但红霉素致听力减退,尚属少见。我们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冯××,男,34岁,病历号288。因畏寒发热伴左侧大腿酸痛半个月于1986年4月12  相似文献   
12.
薄层高分辨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为主的ⅠA期腺癌是肺癌中一类特别的亚组,其呈现出较低的恶性程度和极好的预后。随着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在部分实变的磨玻璃结节中实性成分的比例与早期肺腺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影像学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中实性成分的测量大致可归为三类:主观估计、平面测量和三维立体测量。本文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总结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的可行性,并初步总结其手术方法,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支气管袖式成形右上肺癌切除术3例(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1岁、65岁和62岁),手术入路采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处理右肺上叶的手术切口。术中首先离断肺上静脉及上叶尖、前段动脉,打开叶间裂,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显露右主支气管后,经主操作孔切断支气管。以3-0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支气管。第3例患者在吻合时于腋后线第7肋间加作一0.5cm小孔,便于缝合时接针。吻合完毕后试水无漏气,以生物合成材料包裹吻合口。术后第1d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并检查吻合口情况。结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时间51~58min(平均54.7min),支气管吻合时间40~55min(平均45.7min),术中出血量55~230ml(平均155.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8~21枚(平均19.3枚)。3例患者中,2例为右肺上叶中央型鳞癌,1例为右肺上叶腺癌伴肺门转移淋巴结侵及上叶支气管起始部,病理检查显示断端均未见癌残留。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吻合口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8~10d(平均8.7d)。随访2~6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胸腔镜外科医师,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操作孔,可使手术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本中心前期开发的肺表面段间比例标志在肺段切除术中用于段间平面识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9~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以目前相对客观可行的静脉注射吲哚菁绿确定段间平面的方法作为对照标准,在手术中比较肺表面段间比例标志与静脉注射吲...  相似文献   
15.
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是一个重要的炎症因子,参与介导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病理性炎症;此外,IL-17还与多种炎症相关的肿瘤有着密切联系.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吸烟等因素所致的肺部慢性炎症反应伴有IL-17过表达,提示IL-17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存在潜在联系;同时,IL-17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肺癌进展,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梅建东 《新医学》2003,34(3):171-171
读了贵刊2000年第11期“肢体加压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4例”一文后,启发很大。一年半来笔者用此法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21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21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0~65岁。1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7例为预激综合征所致,3例病因未明。初次发作5例,反复发作16例。治疗方法见该文犤1犦。治疗效果:21例治疗后13例急性发作终止,有效率为62%(13/21),其中4例为初次发作,9例为反复发作;8例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4例为预激综合征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single-port VATS)治疗肺部疾病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采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158例。病种包括:气胸67例、肺良性结节(炎性假瘤、错构瘤和硬化性血管瘤)39例、结核球44例、肺癌8例。70例术前明确诊断,其余均经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确诊。切口均为1个操作孔和一个观察孔,术后均采用单根28号引流管。手术行病变局部切除151例,单肺叶切除7例;同期双侧手术6例。结果局部切除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5~60)min,平均出血量33(5~95)ml,无术中输血;术中增加切口10例,其中6例为胸膜腔闭锁或粘连严重,4例术中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2~4)d,平均住院费用17 884(15 476~25 387)元。单肺叶切除(包括淋巴结清扫)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8(50~220)min,平均出血量180(80~478)ml,术中未输血;术中增加切口1例;平均住院费用42 385(38 965~57 695)元,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7(4~7)d。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安全、可靠,可作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围术期效果。方法从前瞻性建设的数据库中搜集2014年1月到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数据。共纳入5817例行单孔或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单孔∶三孔=530∶5287)。通过倾向性评分共匹配(1∶3)到2112例患者,其中单孔组529例,男320例、女209例,中位年龄58(51,65)岁;三孔组1583例,男915例、女668例,中位年龄58(51,65)岁。结果相比三孔组,单孔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20 mL vs.30 mL,P<0.001)、手术时间更长(115 min vs.105 min,P<0.001);而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当天及术后1~3 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术中出血量表现出差异,但单孔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围术期总体效果无显著差异。相比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伤寒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资料报告伤寒、副伤寒肝肿大发生率高于脾肿大,肝脏损害发生率有高达70.9%者。国内、外作者将伤寒、副伤寒病人并发肝肿大、肝功能损害或肝组织学改变称为:伤寒性肝炎。目前,就此在基层医院认识还不足,加之近十年来伤寒的临床症状有轻化和不典型化的倾向,而早期往往消化道症状较明显,故极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笔者最近遇到1例,确诊后疗效显著,现浅谈其诊治的体会。患者男性,42岁,住院号00439。因发热、头昏乏力、食欲减退1周,于1987年5月5日来我院就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呼吸21次,血压118/82毫米汞柱,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与后外侧开胸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创伤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间于我科接受后外侧开胸(PLT组)或胸腔镜(VATS组)手术治疗的确诊或拟诊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液标本.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外周血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浓度.检测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L)计数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0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VATS组51例,PLT组52例.VATS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PLT组(P=0.001).PLT组患者术后12h时SAA浓度高于VATS组(P=0.006).PLT组患者术后CD8+T比例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VATS组患者术后CD8+T比例较术前减低幅度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组患者术后7d时CD8+T比例低于VATS组(P=0.015).结论 与常规后外侧开胸手术相比较,单向式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减轻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