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67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析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6 7例病人根据临床表现 ,血红蛋白 (Hb)电泳、HbA2 、HbF含量测定为β地中海贫血 ,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 (PDB)方法作基因分析。结果 6 7例 β地贫共检出了 8种基因突变类型 ,1 5种基因组合形式。结论 不同的基因类型致临床表现不同 ,β°纯合子 1 6例 ,β°/ β°双重杂合子 36例 ,临床表现均严重 ,发病早 ( 2个月~ 6个月 ) ,肝、脾肿大明显 ,重度贫血 ,靠输血维持生命 ,幼儿期夭折。β+/ β°双重杂合子 1 5例 ,发病年龄较晚 ,贫血较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后 ,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 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 0 0mg/kg·d-1静点 ,连用 5d ,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0 .5~ 1mg/kg·d-1冲击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 ,于治疗第 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 2、4、6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 ,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 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 ,治疗后 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 190× 10 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 ,防止重要脏器出血 ,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33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0例AL患儿白血病细胞膜上CD133的表达。结果⑴AL组患儿CD133的表达率为38.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⑵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D133的表达率分别为40.0%和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LL和B-ALL的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3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L各亚型间CD133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CD133表达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R)率低于CD133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⑷对18例初治时CD133高表达经化疗后CR的AL患儿进行随访,2例CD133阳性AML经后续化疗后有1例转阴,1例持续表达,但2例分别在化疗15个月、12个月复发,且转阴患儿骨髓复发时CD133再次表达;16例CD133阳性ALL经后续化疗后均转阴,此后有5例分别在21个月、19个月、18个月、16个月、13个月骨髓复发,且复发时CD133再次表达。结论 AL患儿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检测CD133表达可能有助于AL各亚型的鉴别及疗效判断;CD133高表达可能是AL的一个不良预后因素,以CD133为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标记物对防治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Ph+ALL儿童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13例新发Ph+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反应及预后;按2010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方案进行化疗并加用伊马替尼.结果 13例患儿中,7例女性,6例男性,最小为2岁10月,最大为14岁,初诊断时白细胞均数为159.48±238.90×109/L,免疫分型均为普通型B-ALL,4例伴有复杂核型;免疫分型伴随CD34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从治疗开始随访至2020年1月止,最长随访7年,13例患儿的总生存率为69.23%(9/13).结论 Ph+ALL是儿童ALL的一种少见类型,具有特殊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TKI联合常规化疗目前极大提高了Ph+儿童ALL的预后,已经成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本院收治的40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分型,分级及治疗情况。方法:所有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皮疹印片或包块穿刺、病理切片找到典型的泡沫细胞确诊,然后进行临床分析,依据Cavin和Osband方法分级,选择VP和VCP加6mp MTX联全化疗定期随访。结果:临床分型LS18例(45%),HSC12例(30%),ECB5例(12.5%),中间型4例(10%),单一器官型1例(2.5%)。分级Ⅰ级12例(30%),Ⅱ级14例(35%)。Ⅲ级8例(20%),Ⅳ级6例(15%)。治疗情况:40例中35例进行了联合化疗,总有效率54.3%(19/35)。结论:LCH是一种反应性非肿瘤性增残性疾病,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对可疑病例,进行皮疹印片,包块穿刺,找典型的组织细胞可以确诊。此方法简单,是诊断本病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