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0篇 |
免费 | 299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33篇 |
妇产科学 | 54篇 |
基础医学 | 184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1108篇 |
内科学 | 359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98篇 |
特种医学 | 11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72篇 |
综合类 | 1587篇 |
预防医学 | 712篇 |
眼科学 | 27篇 |
药学 | 592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451篇 |
肿瘤学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201篇 |
2020年 | 152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83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272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306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乳化异氟醚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8周龄,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n=12)、脂肪乳组(E组,n=12)和8%乳化异氟醚组(EI组,n=48).E组于给药后2h时进行水迷宫实验,EI组分别于给药后2h、1、7、14 d时取12只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穿过平台次数和游泳速度.每个时点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每组取6只大鼠,取眼眶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然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每组取剩余的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海马DG区、CA3区、CA2区和CA1区BDNF和NGF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EI组给药后2h时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DG区和CA3区BDNF表达下调,给药后2h、1d时海马组织BDNF含量降低(P<0.05或0.01);与给药后2h时比较,EI组给药后7、14 d时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给药后1、7、14 d时海马组织NGF含量升高,给药后1d时海马DG区和CA3区BDNF表达上调(P<0.05或0.01);E组与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皮质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化异氟醚可导致大鼠一过性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下调海马BDNF表达有关,而与皮质醇和NGF无关.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常无远端流出道,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行血管灌注,通过解剖学研究评估侧支流出道构建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0例自愿捐赠的膝上截肢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病理改变,以及这些主干动脉侧支分布的规律。2005年9月-2007年4月,收治5例ASO患者,均为单侧。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均有6个月静息痛病史。下肢DSA示股动脉、胭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胭动脉及分支基本闭塞,行胭动脉及分支探查、血循环重建术。结果解剖学实验结果:胭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胭动脉及分支发出的侧支中,腓肠动脉开口于主干动脉的几率最大。所有侧支在膝周构建的侧支循环稀疏,而在小腿肌群内可形成相对丰富的侧支循环。临床应用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术后皮温逐渐增高,血氧饱和度术前为0,术后6h逐渐达90%~100%。获随访3~12个月,患者感觉下肢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下肢溃疡逐渐愈合。B超示胭动脉吻合口处血流大部进入侧支循环,远侧胫前、胫后动脉的血流量并不多。结论通过临床解剖发现,侧支流出道的构建是可行的,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这一方法是解决晚期ASO患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4.
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的最佳方式,以获得准确信息,为护理管理决策的制定及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护理部设计的护理质量问卷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别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深入病房调查住院患者及由入院处护士调查出院患者,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处护士每月收集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护士长所收集的数据(均P〈0.01)。结论入院处护士对出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结果真实、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满意度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李金斯坦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成人腹股沟疝220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行TEP(观察组),118例行开放式Lichtenstein修补术(对照组),对比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t=7.622,P=0.005),术后疼痛症状极轻,但住院费用相对较高,二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x^2=1.529,P=0.144);术后随访6—18个月,对照组未出现复发,观察组复发1例。结论TEP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MTSS1)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23例结直肠癌病例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SS1和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其表达差异性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MTSS1、E-cadherin蛋白在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肠组织和癌旁组织(P<0.001),其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局部浸润深度、侵犯脉管、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方面显著相关(均P<0.05)。癌组织中MTSS1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17,P<0.001)。MTSS1、E-cadherin单阴性组比阳性组预后差(χ2=8.764、4.771,P=0.003、0.029),MTSS1和E-cadherin双阴性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χ2=13.940,P=0.005)。
结论MTSS1和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且在低分化程度、深浸润、晚期、局部或肝转移病例中均为低表达,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预测肝转移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
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微信结合情景模拟用于《有效沟通》课程教学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37名2016级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有效沟通》课程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模式;38名2017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组,采取微信结合情景模拟的课程教学模式。结果课程教学结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沟通能力评分分别为86.66±8.29和69.35±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微信线上互动与线下情景模拟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有效沟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