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小儿膜性肾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膜性肾炎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阐明其发病机制。方法:检测22例膜性肾炎患儿血清HBV标志物,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HBV抗原,有4例肾组织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全部病例血清HBV标志物阳性,肾组织HBV抗原阳性率达90.9%,4例肾组织HBV-DNA均阳性。结论:小儿膜性肾炎和HBV感染密切相关,发病和免疫复合物及直接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2.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的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发现内皮素(ET),尤其是ET-1可引起HSP患儿微小血管强烈收缩、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肾脏纤维变性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等,在HS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应用能有效阻止ET产生、拮抗田作用的药物,对于防止HSP患儿病情的进展、减轻及抑制肾脏损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就ET的生物学特性、ET-1与HSP关系、ET受体拮抗剂在HSP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小儿尿路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分析118例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儿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8.43%,革兰阳性球菌占10.74%,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及粪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达30%以上,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某些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在逐渐下降,呋喃妥因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敏感性均较好,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的机率很高,分别为34.1%和22.2%;大肠埃希菌仍然是小儿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占61.3%,肺炎克雷伯杆菌及肠球菌比例有所增加.结论:目前小儿尿路感染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时,应参考细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4.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组织学改变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复杂 ,预后相差甚远。我院1996年7月~2000年3月对181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进行肾活检 ,其中根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最后诊断为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2例 ,现将其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与病理特点。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25例 ,女性17例 ,起病年龄2~15岁 ,其中<3岁3例 ,~7岁9例 ,>7岁30例。肾活检前病程15d~6年。发病前有明显呼吸道感染诱因17例 (40.5 % )…  相似文献   
25.
胡桃夹现象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phenomenon,NCP),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原因之一,国内报道不多,自1996年我院共收住NCP18例。为了探讨其诊断标准入进一步认识该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龄4~15...  相似文献   
26.
胡钱红  林瑞霞  杨青  沈树红 《浙江医学》2010,32(8):1144-1147,1160
目的观察免疫复合物AIgG刺激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后不同增殖状态下Hint2-mRNA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及Hint2蛋白过表达对免疫复合物AIgG刺激的小鼠GMCs不同增殖状态下的影响。方法(1)采用CCK-8法检测免疫复合物AIgG刺激体外培养小鼠GMCs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2)采用SYBRGreenReal—time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AIgG(0、1000、2000tJg/m1)刺激小鼠GMCs增殖后的Hint2-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3)依次构建Hint2-Pmdl9克隆载体及Hint2-MigRl表达载体,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MigRl和Hint2-MigRl质粒分别成功转染小鼠GMCs。(4)将MigRl和Hint2-MigRl质粒分别转染小鼠GMCs后,并用流式细胞术将两者转染效率调整至一致,分别予不同浓度的AIgG(0、1000、2000μg/ml)刺激小鼠GMCs36h后,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者转染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的阳性率。结果(1)AIgG对体外培养小鼠GM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以2000μg/ml组作用最强。(2)Hint2-mRNA的表达量与小鼠GMCs的增殖状态呈负相关。(3)MigRl和Hint2-MigRl质粒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均能成功转染小鼠GMCs,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见GFP阳性的细胞,FCM检测两者转染效率分别为38.22%和20.44%。(4)FCM检测不同浓度的AIgG刺激转染小鼠GMCs中GFP的阳性率:Hint2蛋白过表达组和对照组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nt2-mRNA的表达量与小鼠GMCs的增殖状态呈负相关;单独Hint2蛋白过表达对小鼠GMCs的增殖状态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活检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例HSPN和7例薄基底膜病(对照组)通过肾穿刺活检术获得的肾组织VCAM-1表达情况(用IOD值表示),分析其与肾脏病理、主要临床指标(包括24h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关系。结果:对照组的肾组织仅少量表达VCAM-1;HSPN患儿的肾小管、肾间质及肾小球中VCAM-1表达均增加,以小管间质部位为著,并随ISKDC肾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强;平均肾组织VCAM-1表达的IOD值在Ⅲ-Ⅳ级组为(6.54±2.02)×105,在Ⅰ-Ⅱ级组为(2.45±0.07)×105,对照组为(0.76±0.12)×105,Ⅲ-Ⅳ级组与Ⅰ-Ⅱ级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Ⅲ-Ⅳ级组高于Ⅰ-Ⅱ级组(P<0.05)。HSPN患儿的肾组织VCAM-1表达的IOD值与其ISKDC肾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866,P<0.01),与IgA和C3沉积量均无显著性相关(r分别为0.339、-0.436,均P>0.05),与24h尿蛋白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5,P<0.05),而与尿沉渣红细胞量无显著性相关(,分别为0.339、-0.436,均P〉0.05),与24h尿蛋白量呈显著正相关(r=O.755,P〈0.05),而与尿沉渣红细胞量无显著性相关(r=0.626,P〉0.05)。结论:VCAM-1参与了HSPN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肾组织的VCAM-1表达可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血、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3例HSPN、21例HSP患儿以及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和尿液MIF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24h尿蛋白(TUP)、尿红细胞的关系。其中11例HSPN患儿进行肾穿刺活检术获得肾组织标本,比较不同病理程度血、尿MIF水平的变化。结果:HSPN组尿液MIF水平显著高于HSP组及对照组(P〈0.05,P〈0.01);3组血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患儿中尿MIF水平随蛋白尿水平增加而逐渐增加,TUP≥1.0g组显著高于0.15g≤TUP〈1.0g组和TUP≤0.15g组(P均〈0.01);3组之间血MI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血尿组尿液MIF水平高于镜下血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病理Ⅲ~Ⅳ级组的尿MIF水平显著高于I~Ⅱ级组及对照组(P〈0.05,P〈0.01),病理I~Ⅱ级组的尿MI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Ⅲ~Ⅳ级组的血MI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与I~Ⅱ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表达上调可能是HSPN肾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尿MIF水平能反映肾病理损伤程度,动态监测其变化可作为判断HSPN病情的一个非侵入性指标。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黄芪地黄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该方的现代作用机制。方法:收集HSPN80例患儿资料。分成两组,西医组40例,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黄芪地黄汤);观察疗程3个月。测定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FN-γ水平及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3个月疗程后,中西医结合组总缓解率88%,西医组总缓解率60%,与治疗前相比,中西医结合组血清IFN-γ水平有显著下降,而西医组仅略有下降。结论:黄芪地黄汤可通过下调血清IFN-γ水平,进而抑制肾小球系膜的过度增生,从而使HSPN患儿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0.
儿童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合并动脉血栓形成报道较少。我院自1981年儿科成立以来收治肾病综合征数千例,2004年发生动脉血栓1例,治疗成功,报道如下。患儿男,2岁,因反复水肿3个月余,再发5d入院。3个月前,患儿因水肿、尿少1周住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2周,尿蛋白阴转,5d后泼尼松改为35mg隔日口服;1个月前,感冒后水肿再现、尿蛋白(+++),泼尼松重新10mg每日3次口服1周,尿蛋白阴转,改泼尼松35mg隔日口服;5d前无诱因尿蛋白(+++),无水肿,泼尼松重新10mg每日3次口服,入院1d前,出现水肿、尿量减少,伴恶心,呕吐五六次,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