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儿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9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6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一期完成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同时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双髋病变的临床效果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等问题。方法 3l例双髋关节病变患在全麻下行后外侧切口入路,同期置换全髋关节,采用进口全髋26例,国产5例,骨水泥型14例,非骨水泥型13例,混合型4例.随访6~26个月。结果 所有患双全髋关节一期置换手术顺利,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比分次完成费用明显降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好,且时间短,双下肢肢体均等长。结论 有条件的医院和技术操作熟练的医师,选择合适的病例,一期完成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42.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臀肌挛缩症多因臀部反复肌肉注射用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射液而诱发,由于患者为瘢痕体质或体内缺乏某种免疫因子,导致其臀部肌肉挛缩而出现下肢功能及步态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当患者臀中、小肌及髋关节囊受到侵犯时,其症状、体征较为严重(即重症臀肌挛缩症)。近年来。关于臀肌挛缩症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已有较多的报  相似文献   
43.
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突起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突起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取8例成人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标本(Thompson Ⅰ~Ⅱ),分别行冰冻切片和电镜切片,同时进行髓核细胞的分离和单层培养,利用光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从组织、细胞和超微结构水平观察细胞突起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所有的髓核细胞均具有明显的突起结构,相邻的细胞突起间可见缝隙连接.在体状态下均呈类圆形的髓核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时却呈现梭形和类圆形两种不同的形态,梭形细胞与类圆形细胞的比例约为2.3∶1.梭形细胞的突起顺着细胞体长轴发出,未见二级突起.类圆形细胞的突起从细胞体四周发出,突起呈树枝状,可见多级突起.结论 突起是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之一,对突起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椎间盘退变病理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4.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腱、神经、肌肉等组织和造血支持基质。因此,其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方面呈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一、骨髓基质细胞概念的演化Friedenstein等的早期研究发现,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一类“纺锤体”样的“成纤维前体细胞”或称为“成纤维细胞样克隆形成单位”(fibroblacolony-formingunits,CFU-F)的体内静息细胞。在体外经适当的刺激后,它们能够进入细胞周期,并表现出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所以可被假想为众多间质谱系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和传统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 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计算机导航组(导航组)和传统方法组(传统组),每组 30例.导航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8.3)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9.4°±5.3°;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传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9±8.1)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8.9°±4.8°.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7例,Ⅳ级13例.均采用同种产品的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膝外翻角、冠面和矢状面的假体组件角度和手术时间. 结果 导航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角度(0.7°±0.2°)小于常规组(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0).导航组额面股骨部分角平均偏差角度(1.5°±0.4°)小于传统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7).导航组额而胫骨部分角(1.4°±0.5°)平均偏差角度小于传统组(1.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116).导航组侧面股骨部分角(7.3°±0.4°)和侧面胫骨部分角(2.5°±0.2°)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9.5°±0.4°、4.5°±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比传统组延长1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08).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与传统方法相比,下肢力线和假体组件的位置更准确.  相似文献   
46.
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总结应用R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脊柱后侧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R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68例。结果 :经 6~ 3 6个月随访 ,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 3 6 5 %和后 78 5 %恢复到术后的前 92 0 %和后 96 5 %,Cobb’s角由术前平均 15 6°恢复为术后平均 1 5°。对脊髓损伤的病人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 1 5级。有 2例出现椎弓根钉松动 ,无断裂。结论 :RF系统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固定确实 ,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补救性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23例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患者(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转子部骨折5例,股骨头骨折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前期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此23例患者进行补救性THR后的疗效。结果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后复位不良、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或技术错误。21例患者获平均32个月(8~46个月)随访。无感染、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3分提高到术后87.6分。结论骨折复位、内固定方式或固定技术对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和年轻患者的高能量损伤也增加股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难度。对于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补救性的THR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8.
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对29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经皮穿针内固定21例,逆行髓内针固定5例,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3例。结果术后无针眼感染、血管损伤、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螺纹针折断,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的征象。1例行经皮穿针内固定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经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29例术后8—12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术后3个月参照Neer肩关节百分评分标准,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25/29)。结论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办法。  相似文献   
49.
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转换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骨转换主要生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用6月龄SD雌性大鼠84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补肾健脾活血方大,小剂量组共7组,用卵巢切除的方法进行物造模,给药90天后检测血清E2、BGP和尿DPD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补肾健脾活血方能明显增加血清E2,BGP的含量,降低尿DPD含量(P<0.01),其作用优越于西药雌激素治疗,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方能促进骨形成,降低骨吸收。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RNA干扰沉默PPAγ基因对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与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 针对小鼠PPARγ基因,构建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沉淀(Wetem-blot)观察PPARγ的基因沉默效果.分别在成脂及成骨诱导培养基条件下,诱导培养14 d,采用油红O(Oil Red 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分化结果.并与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比较.结果 测序证实成功构建PPARγ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shPPARγ,转染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后,PPARγ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都显著受到抑制,与两对照组相比,抑制率分别为92%和90%.成脂及成骨诱导分化后,shPPARγ转染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率为56.46%±1.92%,明显高于pSilencer-neo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P<0.01);成脂分化率为19.24%±0.98%,显著低于pSilencer-shPPARγ-neo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P<0.01).结论 RNA干扰沉默PPARγ基因后,可增强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抑制其成脂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