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与目的:众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治疗及靶向治疗均可显著延长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然而,抗PD-1辅助治疗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效果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接受抗PD-1辅助治疗的RFS,并与BRAFV600抑制剂vemurafenib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30日—2020年8月30日来自中国3所癌症中心的120例已经切除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信息。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术后辅助性的pembrolizumab/toripalimab或vemurafenib治疗。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RFS,采用log-rank检验来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接受辅助性抗PD-1治疗的90例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中位RFS(median-RFS,mRFS)为16个月(95% CI:14~18个月);12个月RFS率为69.5%(95% CI:64.6%~74.4%),24个月RFS率为45.8%(95% CI:40.5%~51.1%)。30例接受vemurafenib治疗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mRFS为18个月(95% CI:10~21个月),12个月RFS率为62.8%(95% CI:54.0%~71.6%),24个月RFS率为35.9%(95% CI:27.1%~44.7%)。分层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抗PD-1治疗组和vemurafenib组的RFS没有明显差异。其次,BRAFV600E是否突变可能不影响抗PD-1治疗的RFS。另外,在本研究中,对于BRAFV600E突变的患者,术后接受抗PD-1治疗或vemurafenib,其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虽然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RFS优于肢端型患者,来源不明患者的RFS最差,但在中国真实世界中,抗PD-1辅助治疗的治疗效果仍较差。结论:作为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抗PD-1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在本研究中,辅助性抗PD-1治疗与辅助vemurafenib治疗效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我们可能仍然需要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来改善其辅助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2.
103.
肺癌骨骼肌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临床少见的肺癌骨骼肌转移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自1990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肺癌骨骼肌转移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2—82岁。例1、例2和例3为肺鳞状细胞癌,骨骼肌单发转移,均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例4和例5为肺腺癌,骨骼肌多发转移,仅行转移灶广泛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例1和例2无瘤生存分别为16个月和22个月,例3无瘤生存12个月死亡。例4和例5分别带瘤生存6个月和8个月死亡。结论:以骨骼肌转移瘤为首诊的肺癌转移临床虽少见,但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有增多的趋势。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疗效满意,临床上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对晚期癌症疼痛患者的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00例应用第二阶梯止痛药不能缓解的中、重度癌痛患者,给予美施康定口服治疗,在用药后15天评价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中度疼痛组镇痛后缓解率为91.8%,重度疼痛组缓解率为96.8%,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5%,副作用较轻,多为便秘、恶心呕吐及头晕等,未发现呼吸抑制及成瘾现象.结论美施康定具有使用方便、止痛效果确切、维持时间长、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作为第三阶梯止痛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染性极强,以肺部及免疫系统损害为主。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3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可迅速进展至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肿瘤患者抵抗力差,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目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对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炎症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准确识别和处理尤为重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放射性肺炎的诊治策略,旨在为相关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诱导排卵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到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无排卵不孕患者68例,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采用日本东芝SSA-24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阴道探头监测两组患者卵泡排出情况,计算卵泡评分.观察两组患者优势卵泡个数、卵泡发育情况及卵泡评分比较.随访患者12个月,比较两组的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卵泡的每日增长和成熟卵泡平均直径比较,治疗组患者卵泡的每日增长和成熟卵泡平均直径增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优势卵泡个数及卵泡评分比较,治疗组优势卵泡个数及卵泡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妊娠率(15.6%)比较,治疗组妊娠率(36.1%)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流产率(28.1%)比较,治疗组流产率(8.3%)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诱导排卵可以促进卵泡发育,对不孕症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三角肌内恶性肿瘤行肌室切除术,应用背阔肌肌瓣转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探讨其方法、应用的临床价值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8月三角肌软组织肉瘤病例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岁。左侧6例,右侧2例。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2个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2例,,透明细胞肉瘤2例。术前、术后8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按MTST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定。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三角肌切除术,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被切除的三角肌。术后肩外展90°、前屈30°位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局部均无复发,转位的肌瓣全部成活,肌力均在Ⅳ~Ⅴ级,肩外展功能在80~90°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瓣转位代替全部切除的三角肌是一种重建肩关节稳定性及外展功能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8.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对围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孕母的眼底改变及围生儿预后.方法 选择本院妊高征患者496例,对其行限底检查.将妊高征患者的眼底改变与其血压、蛋白尿、病程、程度、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妊高征患者眼底改变率达90.1%.眼底改变及严重程度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视网膜病变程度越重,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围生儿病死率及新生儿发病率越高.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在正常眼底组和眼底改变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底检查可估计病情.通过眼底动态观察对妊高征可作出早期诊断,为临床医师适时终止妊娠,判断孕产妇及围生儿预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杨蕴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9,4(6):364-364
我所自2003年12月将无痛技术广泛应用于妇科门诊的多种手术操作中,均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人工流产术。人工流产是终止妊娠的一种补救措施,但传统的人工流产中因扩张宫颈吸刮子宫内膜使患者疼痛难忍,产生惧怕、焦虑心理。无痛人流术是针对停经13周内的宫内妊娠,在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后,使患者暂时处于无意识状态,采取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本文观察100例施行无痛人流术的育龄妇女,采取全程陪伴患者,并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现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相对于上皮性肿瘤的上皮-间叶表型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间叶-上皮表型转化(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MET)的研究,恶性间叶性肿瘤中MET相关研究较少。MET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为上皮性标志物如E-钙粘素E-cadherin的上调和间叶性标志物如波形蛋白Vimentin的下调,其过程涉及始动信号、转录因子调节、表面标志物的改变、信号通路改变等多个环节。本文概述了恶性间叶肿瘤中与MET紧密相关的TGF-β等始动因素、SNAI等关键转录因子、miRNA调节因素对重要细胞信号通路等影响及MET对肿瘤的演进及转归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针对MET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