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肌肉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高纯度卫星细胞培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分离培养肌肉卫星细胞的方法.方法选择兔前肢三头肌通过胶原酶消化、提纯肌束,再用胰蛋白酶消化肌束上的卫星细胞.在含有200ml/1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使用骨骼肌肌动蛋白抗体进行鉴定.结果使用本技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肌肉卫星细胞(>0.99),骨骼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可以用于卫星细胞的鉴定.结论使用分离纯化肌束的方法,有效的避免了成纤维细胞的污染,从而得到高纯度卫星细胞,方法简单,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并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应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舌、颊、口底、咽侧壁及软腭缺损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0岁~74岁.平均59岁.颊黏膜癌4例,舌癌7例,牙龈癌5例,颊部及咽侧壁及软腭癌2例,下颌骨中心性癌1例,舌下腺癌1例.均行病变扩大切除及颌颈联合根治术,缺损范围4.5 cm×5.5 cm~7.0 cm×6.0 cm,应用颈阔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范围9.5 cm×4.5 cm~12.0 cm×6.0 cm.结果:术后20例皮瓣均成活,外形无异常,张口不受限.随访9个月~36个月,无舌运动受限等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对术后形态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颈阔肌肌皮瓣解剖恒定,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是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4.
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耀武  吕春堂 《医学争鸣》1997,18(6):582-585
目的:观察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治疗鸡冠动物模型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54只动物随机分成3组:单纯照光组,单组光敏剂组,光动力治疗组。治疗光源为主发射峰位于650nm的红光。治疗参数:给药至照光间隔时间5min,给药浓度10mg/kg体重,功率密度150mW/cm^2,能量密度90J/cm^2,肉眼观察鸡冠外形及颜色变化,光镜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对照组无变化,光动力治疗组形态学改变包括:红细胞、内皮  相似文献   
135.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探索纤维蛋白胶复合搏来霉素(FG/BLM)栓塞硬化面颈部血管畸形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面颈部静脉畸形(VM)、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各1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FG/BLM栓塞硬化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FG/BLM注射到病变瘤(管)腔后的实时二维声像图及彩色血流变化,判断药物注射后的流向及范围.结果:二维声像图可见FG/BLM注射到VM瘤腔后即刻注射物瞬间呈团状或片状强回声,随后漂浮于畸形静脉腔内并弥散到瘤腔各处.后期可见病变区被大量絮状及网状低回声伴斑片状强回声充填,瘤腔体积显著膨胀,彩色血流显示病变区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注射到AVM管腔后注射物瞬间呈团状或片状强回声,随后可见雪花状强回声大部分随血流快速充填或散落到注射血管腔的远端,后期病变区周边被大量蜂窝状中等回声及斑片状强回声充填,病变区彩色血流显著减少.结论:FG/BLM注射到VM瘤腔后对回流静脉有栓塞、阻断作用,对注射到瘤腔的硬化剂有贮存作用.FG/BLM注射不仅能够栓塞硬化局限性AVM的扩张血管,还能够栓塞其毛细血管网.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检验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的活力,观察新骨来源和生成情况,进一步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愈合机制。方法:取15只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截取一侧5mm股骨(完整保留骨膜及部分肌肉附着),植入同近交系非荧光小鼠的5mm股骨缺损区,术后3d、1、2、3、4周连续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3d:移植组织及其周边表现为炎症反应:出血、炎细胞浸润、移植骨少量吸收。1周时骨吸收达到高峰,破骨细胞大量增生,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聚集,新骨开始形成。1例新生骨在术后2周开始大量增生,1例3周时逐渐矿化成熟,1例4周时新骨与余留移植骨已不易区分。部分移植肌肉和新生骨组织术后有绿色荧光表达。结论:完整保留骨膜和部分肌肉附着的非血管化游离植骨块在短期内可以部分保留自身活力。新生骨大部分源于移植骨本身,移植骨膜在新骨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