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5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53.
目的 探讨皮肤创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在诱导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BMDCs)向创面募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DCs,并通过CXCR=4(SDF-1d特异性受体)免疫荧光鉴定BMDCs.培养的BMDC8分为正常培养组(BMDCs组)和CXCR4抗体共孵育组(100 ng/ml,anti-CXCR4组),用CM-DiI标记后分别将各组BMDC8注入全层皮肤缺损伤小鼠模型的尾静脉,同时以注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作为对照组,观察创面标记的BMDCs数量及创面愈合率. 结果 (1)BMDCs均表达CXCR4;(2)在伤后7和14 d BMDCs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1.3±4.6)%和(92.3±2.1)%,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点对照组[(29.3±2.3)%、(77.3±2.5)%]和anti-CXCR4组[(30.7±4.6)%、(85.7±1.5)%](P<0.05),而anti-CXCR4组的创面愈合率仅在伤后14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伤后7和14 d,BMDCs组创面标记的BMDCs数目分别为(535±84)个/每张切片和(769±124)个/每张切片,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点的anti-CXCR4组[(335±97)个/每张切片;(521±127)个/每张切片](P<0.05). 结论 BMDCs参与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SDF-1α在诱导BMDCs到达创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严重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小鼠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揭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小鼠肝、肺组织内CD14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器官间的差异性。 方法 小鼠 8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4只 )、创伤组 (40只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组 (40只 )。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在创伤后 2 ,4 ,6 ,9,13h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 肝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9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 ,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6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均于伤后 2h分别呈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改变 (P <0 .0 5和 0 .0 1) ,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 0 .82 3,- 0 .797,P <0 .0 1) ,而且创伤后 6 ,9,13h时肺组织内CD14和创伤后 4hSR表达变化幅度大于肝组织 (P <0 .0 5和 0 .0 1)。 结论 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发生双向调节 ,CD14表达上调和SR表达下调可能与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上的差异可能与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器官功能损害的序贯性相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当前中医药信息资源服务的现状以及云计算对中医药信息服务的影响。方法:综合了当前的云计算技术,分析了中医药信息资源服务在云平台可以从中医药资源云服务、中医药数据挖掘云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云服务三个方面建设。结果:总结了云计算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中医药信息资源服务的几种方式,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服务的发展。结论:中医药信息资源服务借助云计算平台服务模式可以统一提供信息集成服务,提高中医药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髓样分化蛋白2(MD-2)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105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42例并发脓毒症)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结果-1625G等位基因携带者MODS评分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01,隐性遗传模式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并发脓毒症的可能性高(OR值为0.477,95%可信区间为0.266-0.855,P<0.05)。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创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显性遗传模式P<0.05,隐性遗传模式P>0.05)。结论汉族人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的易感性与MD-2基因启动子-1625C/G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1625G可能是严重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索针刺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中隐含的穴位与效应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针刺疗法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包括针刺穴位和相应的效应数据即功能评分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功能评分和针刺穴位的频次及二者的共现频次,并对其共现情况进行网络图分析。结果共计纳入文献1635篇,涉及针刺穴位223个,相关功能评分指标164项。出现频次前5位的功能评分指标分别为记忆障碍(417)、学习障碍(399)、疼痛(332)、神经病学表现(263)、神经行为学表现(183),出现频次前5位的针刺穴位分别为百会(580)、足三里(495)、大椎(236)、三阴交(166)、肾俞(153)。对针刺穴位和功能评分进行列间统计,获得两者的相互共现频次,构建二者共现关系网络图,其中功能评分结点度前3位分别为记忆障碍(84)、学习障碍(81)、神经病学表现(79),针刺穴位结点度前3位分别为足三里(81)、百会(51)、三阴交(48)。结论穴位的实验效应与其理论上的基本功效有相通之处,且同一性质的功能指标相关穴位基本一致,不同性质的功能指标相关穴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0.
目的建立改良Boyden趋化小室(Boydenchamber)法检测巨噬细胞趋化功能的方法,探讨皮质酮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48孔Boydenchamber趋化板检测趋化功能。下室加入27μL的10nMFMLP作为趋化剂或含1%牛血清清蛋白的RPMI一1640作为阴性对照,将50μL不同细胞密度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悬液(3、6、12×10^6/mL)置于上室以确定最适细胞密度,将趋化装置置于5%C02、37℃细胞培养箱内孵育2、3h以确定最适孵育时间。同时,以0、10、50、1000ng/mL皮质酮处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Boydenchamber法检测巨噬细胞趋化功能。结果巨噬细胞对10nMFMLP趋化剂呈细胞密度依赖性增加,上室巨噬细胞密度为6×10^6/mL时为最适细胞密度,并且最适孵育时间为3h。低浓度皮质酮(10、50ng/mL)处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其趋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浓度皮质酮(1000ng/mL)处理后巨噬细胞趋化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结论成功建立了改良Boydenchamber法检测巨噬细胞趋化功能方法,皮质酮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影响巨噬细胞趋化功能,在无免疫刺激状态下,低浓度皮质酮能增强巨噬细胞趋化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