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4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335篇
内科学   219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3篇
特种医学   175篇
外科学   313篇
综合类   835篇
预防医学   25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25篇
  12篇
中国医学   367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通过研究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探讨其净化效果。方法采用市售植物复配精油为基底,三甘醇为溶剂,加入一定比例的乳化剂、助剂和去离子水配制植物基除臭剂。乳化剂选用比较常见的10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冷储和热储对比试验,助剂选用β-环糊精,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配方中植物精油、乳化剂和助剂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除臭剂的活性成分。净化试验采用静态染毒和自动喷雾系统测试除臭剂的净化效果,并和自然沉降、去离子水和3M异味抑制剂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植物基除臭剂检出活性有效成分33种,大部分为含氧化合物。精油质量浓度0.6%、β-环糊精质量浓度1.0%,吐温-80质量浓度3.0%为最佳配比,该植物基除臭剂的平均除臭效率高于去离子水和化学除臭剂,10 min后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率达到100%,30 min后氨气净化效率达到95%。结论植物基除臭剂含有反应活性很高的功能团,能与恶臭物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抑制恶臭气味的目的,该除臭剂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果强于对氨气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奥曲肽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48例乙肝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曲肽治疗,同时两组给予吸氧、禁食、补充血容量等常规疗法,再加用奥美拉唑。对照组(垂体后叶素治疗)中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奥曲肽治疗)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两组相比较具有临床效果差异(P<0.01)。结论奥曲肽在临床上对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3.
基于量值溯源的参考系统是检验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体外诊断产品(IVD)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方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临床科学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文章从IVD企业的角度对医学参考系统的基础情况和分类进行简要的阐述,从参考测量程序、参考物质、一致化研究3个方面介绍了参考系统在中国IVD企业中的应用;对目前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数量无法满足企业和临床应用需求、IVD行业对量值溯源和标准化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可提供参考测量服务的实验室网络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期望为检验医学参考系统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刮痧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疗效观察,并初步尝试作用机制探索,但对痧象研究稍显不足。目前痧象研究主要包括皮肤外观、皮肤血流灌注量以及皮肤温度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今后刮痧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可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入路的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9年行颈内静脉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包括置管位置,是否用X线,置管失败原因,介入干预情况,干预失败原因等。研究主要终点是置管成功率和失败原因。结果1598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3.27±11.86)岁,男性659例(41.2%),X线使用率34.7%。总的置管成功率为95.4%(1525/1598),用X线和未用X线的置管成功率为97.8%比94.2%(χ2=11.292,P=0.001)。总体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比经左颈内静脉置管的成功率高(96.6%比90.1%,χ2=22,375,P<0.001);未用X线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经左颈内静脉(χ2=56,871,P<0.001);应用X线后,经右颈内静脉和经左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χ2=1.424,P=0.233)。置管失败原因有导管尖端异位(包括导管尖端血管内异位和血管外异位)、非X线下导丝置入受阻、介入开通中心静脉失败。导管尖端异位病例均未用X线,占未用X线人群的3.3%(34/1043);未用X线,导丝置入受阻置管失败27例;介入干预病例237例,成功置管225例,未开通中心静脉置管失败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OR=1.700,95%CI:3.203~9.362,P<0.001)和未用X线置管(OR=1.653,95%CI:2.650~10.28,P<0.001)是颈内静脉置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X线的应用可以增加经颈内静脉置入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功率,经左颈内静脉置管与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应用X线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76.
抗菌肽是一类生物多肽活性物质,是不同于传统抗生素的新型抗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α-螺旋、β-折叠、环状结构三类。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菌肽,对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抗菌机制学说,如桶板模型、毯式模型、环孔模型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围绕形态学观察、胞膜完整性检测、脂膜模型、胞内机制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77.
胡军林  杨涛  何开勇 《骨科》2015,34(5):612-616
摘要目的 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 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高良姜素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5.12±1.14)×10-2,(2.23±1.02)× 10-2,(4.61±0.75)× 10-2和(2.68±0.70)×10-2·min-1,同时它在回肠的吸收不受自身浓度和P gp抑制药盐酸维拉帕米的影响。结论高良姜素在肠道吸收良好,吸收过程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P gp外排蛋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目的总结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问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82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导管置入、导管位置调整及单纯诊断性造影,总结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介入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中伴有糖尿病者33例(40.2%),既往平均置管次数(3.2±1.7)次;介入下置管共55例次,导管位置调整24例次。置管的患者中,造影提示38例患者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导管调整的患者均为颈内静脉置管,13例为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调整的原因多为导管末端不能达到适当的位置;经造影诊断纤维鞘13例次。结论 X线介入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操作可实时明确中心静脉情况,确保导管置入适当位置,并可对病变的中心静脉治疗后置入导管,也是导管纤维鞘的诊断和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口腔感染常见细菌的抑菌活性,初探其抗菌机制。方法选取口腔感染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测定抗菌肽P9-0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其形貌。结果抗菌肽P9-0对2种细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50μg·m L-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药物处理后,细菌胞膜在形态学和完整性上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抗菌肽P9-0可抑制口腔感染常见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具核梭杆菌,抗菌机制可能是通过胞膜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或ICU接受治疗时,如何在实施全面有效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病毒进一步播散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SARS-CoV-2的传播特征、围手术期特殊环境及特定操作下的疾病处理和感染控制措施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