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杨景悔  李利红  刘保静 《护理研究》2009,23(24):2235-2235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判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和和经济损失.儿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自我保护意识差,护理工作复杂化、琐碎化,护理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3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病变,基质金属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调节炎症反应、促使新血管形成、改变斑块形态学、调节胆固醇代谢等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病变进展及斑块稳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损害与组织结构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尿潴留对大鼠膀胱功能和组织结构损害及其二者的关系.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及实验组.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生理盐水过度充盈2 h建立急性尿潴留模型.实验组按充盈2 h(E0组,n=5)、排空后1 h(E1组,n=5)、排空后2 h(E2组,n=5)、排空后3 h(E3组,n=5)、排空后4 h(E4组,n=5)分为5个时相点.测定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收缩压;观察膀胱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细胞凋亡(TUNEL法).结果急性尿潴留后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收缩压均降低.E0组膀胱组织表现为轻度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率轻度增加;膀胱排空后(E1-E4组)组织炎症反应明显,以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渗出更明显,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明显高于C组和E0组(P<0.01),E1-E4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尿潴留后组织炎症渗出及细胞凋亡是膀胱功能改变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34.
SDF-1和VEGF-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SDF-1及VEGF-C的表达水平。结果结肠癌组织中SDF-1、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64.3%,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的16.7%和8.3%(P〈0.01)。SDF-1、VEGF-C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或P〈0.05),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关(P〉0.05)。SDF-1、VEGF-C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608,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SDF-1、VEGF-C表达均显著增高,两者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双源CT检查对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2例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双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CT图像上的淋巴结与病理标本比较,记录淋巴结的部位、数目,测量其短轴、长轴直径并计算各淋巴结的短长轴直径比,淋巴结的强化方式以及CT值的变化.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5、8、10 mm作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诊断标准,统计各种不同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计量资料组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52例胰头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7.3%(35/52).切除标本中共检出163枚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其中118枚发生转移.第13组与第17组、第12组、第14组、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0% (28/35)、85.7% (30/35)、97.1%(34/35)、20.0%(7/35).CT检查诊断环状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0.0%(56/56),均匀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0%(76/1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98,P<0.05).转移淋巴结CT值增加(25.0 ±3.3)HU,未转移淋巴结CT值增加(14.0±2.0)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32,P<0.05).转移淋巴结和未转移淋巴结的平均短轴直径、长轴直径、短长轴直径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2,3.354,3.430,P<0.05).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5、8、10 mm作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诊断标准,双源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9.2%、43.2%和18.6%,特异度分别为22.2%、77.7%和8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0%、83.6%和81.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11、34.3%和29.4%.结论 双源CT检查能无创显示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出现环状强化、淋巴结强化前后CT值增加>20 HU、淋巴结短轴直径≥8 mm时,双源CT检查对其的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组织学发生及p53、PC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技术对33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组织学成分及p53、PCNA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存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上皮、鳞状上皮成分以及CK5&;8染色阳性的瘤细胞;p53蛋白阳性表达、PCNA指数与不典型增生及癌变显著相关,与复发无关;p53与PCNA反应强度平行。结论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由鼻粘膜基底层细胞增殖而来的;p53阳性表达及PCNA指数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7.
着眼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病理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以优质课堂设计为指导,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精心集成教学素材、精致美工制作精品课件以优化教学进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优质课程,创设一流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损害防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将39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诱导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胰岛素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未治疗组(每组13只),并以13只正常大鼠作对照。于第16周末抽取各组大鼠心脏血测定TNF-α、IL-6、C-反应蛋白、SOD、P物质水平,并处死取股二头肌进行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骼肌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含量的变化。结果未治疗组血清IL-6、TNF-α、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未治疗组血清SOD、SP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的SOD和P物质二者显著高于糖尿病组(P<0.01,P<0.05)。组织学观察:糖尿病组骨骼肌普遍萎缩,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缩小;部分肌纤维变性,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胰岛素组和罗格列酮组骨骼肌有部分轻度萎缩,间质轻度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GEs蛋白、PPAR-γ蛋白均呈棕黄色颗粒状,弥漫或斑片状沉积于骨骼肌细胞胞浆中;在糖尿病组AGEs最高,PPAR-γ最低。结论糖尿病大鼠受损的骨骼肌中有AGEs蓄积和血清炎症因子增高,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损害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衰老可改变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使大动脉僵硬度增加,并将直接引起动脉顺应性下降和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增快,反射波时相提前,最终导致老年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显著增大.目前,已完成的多个临床试验均证实,脉压增大与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率之间呈现强相关性,并且其相关性独立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2].因此,通过增加大动脉的扩张性和顺应性,减慢PWV,优化波反射可能是治疗收缩期高血压进而降低脉压差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临床医学诊断的金标准,诊断病理学是我校近年为适应部队医院对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从本专业实际出发,结合整体培养目标,在理论、实践以及课外教学中积极改革探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及资源配置、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倡导网络自主学习等措施,突出本专业的学科、军事与现代教学特色,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