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3篇
基础医学   71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319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目的:探讨腰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2-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定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用薄层CT扫描测量中间椎体内空隙,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骨折前、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与其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就压力 下刚度的变化,并比较成形术后的伤椎及其下方的完整椎体的抗极限压缩测试结果。结果:8具标本造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成功。(1)骨折前椎体内无明显空隙;骨折并撑开复位后椎体内空隙体积平均为5.25cm^3,占椎体总体积的13.9%;椎体成形术后空隙减少,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骨折前椎体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折并撑开复位后骨密度较骨折前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骨密度较骨折复位后及骨折前均明显升高。(3)椎体成形术后,伤椎的刚度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极限压缩强度的均值低于其下方完整椎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和后伸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但在侧屈应力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本在扭转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结论:(1)撑开复位未能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原因。(2)应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  相似文献   
52.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椎伤病患者行CPSS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C”型臂X线机侧位或斜位监视下置钉,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螺钉位置。38例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介绍置钉方法,总结CPSS的应用价值,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讨适应证。结果:52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其中9例(10侧)经椎弓根置钉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调整置钉方向后置入成功。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良好。随访时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临床应用证实CPSS内固定有椎间撑开作用,并对向椎管内移位的骨折块及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间接复位作用。结论:CPSS内固定是可供选择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须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脱细胞纤维环基质(DAFM)对纤维环源干细胞(AFSC)分化行为的影响,为新型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将从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的AFSC接种于由猪纤维环组织制备的DAFM膜和无DAFM膜培养皿,分别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诱导,考察DAFM对AFSC分化行为的影响。结果 AFSC在DAFM膜上生长良好。DAFM膜上AFSC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水平低于无DAFM膜者,而成骨诱导分化水平显著高于无DAFM膜者;DAFM膜上的成脂、成骨及成软骨诱导比值(诱导组基因表达量/对照组基因表达量)均高于无DAFM膜者。结论猪DAFM有利于促进兔AFSC成骨分化,抑制其成脂及成软骨分化,较好地维持AFSC的差异性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54.
Arc/Arg3.1基因为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s,IEGs)的一种,是可以直接作为效应因子的细胞结构元件,其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若Arc/Arg3.1蛋白表达受阻则会损坏LTP的维持,继而损坏长期记忆的巩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体内Arc/Arg3.1表达水平异常增高,且Arc/Arg3.1自身表达易被附近的A低聚物和斑块打乱,这种改变可干扰体内神经网络的集成。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改变如何影响AD的神经生理。本文将对Arc/Arg3.1基因的调控、Arc/Arg3.1蛋白的表达以及在现有AD模型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有限元研究肌肉力对胸腰椎节段椎体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腰椎节段(T12-L1-L2)屈曲过程中躯干肌肉力的大小及其对椎体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T12-L1-L2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资料验证模型有效性。以轴向随动载荷代替节段间局部肌肉力作用。分别在T12-L1-L2节段屈曲0°、5°、10°、15°时,模拟上身重力(260N)、竖脊肌力以及随动载荷(0、100、200N)作用,观察竖脊肌力、椎体表面von Mises应力变化。结果随着T12-L1-L2节段屈曲角度增大,竖脊肌力和椎体表面von Mises应力随之逐渐增大,而随动载荷对椎体表面von Mises应力影响不明显。如果忽略所有肌肉力作用,模型在纯弯矩作用下屈曲相同角度,椎体表面von Mises应力明显降低。结论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不能忽视周围肌肉力的作用,屈曲角度和背侧肌肉力对椎体应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8年2月~2005年8月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2例.结果 随访8~76个月,平均(38±2)个月,按照Schtzker评分,优良率分别为AO/ASIF分类A型骨折87.5%,C型骨折81.8%.35例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4~22周,平均(17±2)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深部感染、畸形愈合、主钉及锁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骨折愈合率高且并发症少,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共培养,并行多向分化诱导鉴定。方法 分别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及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传至第3代后,取等量细胞,混合后共培养,共培养之细胞再次传代后,分别进行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诱导,并分别行碱性磷酸酶、Von Cossa及油红染色鉴定。结果 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原代细胞形态不均一,但是增殖能力好;密度梯度法分离得到的细胞较为均一,但增殖力不如全骨髓直接培养法。经过3代传代后,细胞均可获得相对纯化。共培养细胞增殖力较好,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且未出现因免疫排斥导致的细胞死亡。共培养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形态(分别经碱性磷酸酶、Von Cossa染色和油红染色证实)。结论 采用全骨髓直接培养及密度梯度离心法,经3-5代培养后均可获得相对纯化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生长良好,不发生免疫排斥,证实该类细胞的免疫原性极低。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表明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58.
杨惠林 《陕西中医》2007,28(3):297-298
目的:探索活血、软坚、清热、解毒类中药配伍治疗妇女慢性腰骶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散结汤(柴胡、夏枯草、川牛膝、银花、昆布、虎杖等)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4.6%。结论:散结汤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分析Zephir半限制性钢板和Window动力性钢板结合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行颈椎前路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Zephir半限制性钢板或Window动力性钢板固定术患者的疗效;术后随访0.5~4.0年,观察临床功能、植骨融合率、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 JOA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10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满意,相邻节段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未发生内置物和植骨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彻底减压、保留终板、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植骨和非刚性固定是保证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0.
椎体成形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制备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作和评价一种可以被用来对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灌注剂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动物椎体骨缺损模型。方法将40个成年新鲜山羊椎体,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分别在椎体矢状面中点垂直矢状面方向,用不同直径的钻头横向钻通椎体造成缺损,并在材料试验机测试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通过测试发现,不同直径骨缺损的椎体,随着缺损直径加大,其强度和刚度呈下降趋势。缺损Ф4mm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损Ф4mm山羊椎体模型是一种迄今较为合适的、可以被用来对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灌注剂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动物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