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实验和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管狭窄症5例,后纵韧带骨化7例.其中行“单开门”术15例,“双开门”术6例.获平均28.3个月随访,其平均改善率84.6%.另取10具颈椎标本先后行“单开门”和“双开门”手术,术前,术后分别行CT扫描,测量.通过对椎管面积,矢径的分析表明:“单开门”术的椎管面积和矢径约大于“双开门”术(P<0.01或P<0.05).结合临床应用,我们认为“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椎管扩大率高、操作较简单、能有效预防脊髓损伤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术前低浓度丝裂霉素C(MMC)结膜下注射联合术后那素达(盐酸萘甲唑啉马来酸非尼拉敏)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翼状胬肉随机分为3组,A组(实验组):术前低浓度MMC结膜下注射联合术后那素达滴眼组68例(80只眼);B组(对照组1):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及羊膜移植术组64例(77只眼);C组(对照组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63例(73只眼)。术后1周,2周,1月,3月,1年,2年检查记录术眼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随访观察6-24个月,A组3只眼复发(3.75%);B组10只眼复发(12.99%);C组9只眼复发(12.33%)。A组与B组、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低浓度MMC结膜下注射联合术后那素达滴眼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置管用于肘关节松解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肘关节僵硬拟行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患者51例,应用平面外超声定位技术行连续腋路臂丛神经置管,经导管注入短效局麻药并观察药液扩散形态,记录操作时间,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全麻下完成手术.记录术毕当晚睡眠质量,术后24小时、36小时、48小时静息、运动视觉模拟评分及运动阻滞发生率,记录松解手术关节活动范围(ROM)改善度及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初次置管成功率100%.操作平均时间157秒.置管过程患者配合度及耐受度良好.药液扩散呈多态性,扩散位置以3区最多见;扩散形态可见U型、月牙形、椭圆形,以U型最多见;扩散位置与扩散形态匹配存在一定相关性.术后各观察点静息VAS均低于2分;运动VAS属轻-中度疼痛,中位数分别为3,4,3分.26例患者(50.98%) ROM改善度高于80%(即满意改善度).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置管操作简便易行,患者配合良好,可有效应用于肘关节松解术后镇痛,易化功能锻炼,优化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4.
徐涛  王庚  杨庆国  李世忠 《重庆医学》2011,40(12):1209-1211
目的观察白细胞滤器对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后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白细胞滤器组(LDF组)各15例。术中均使用自体血回吸收,回输时LDF组使用白细胞滤器,而C组不用,分别在麻醉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术毕(T3)、术后1 h(T4)及术后2 h(T5)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IL-8、IL-10浓度。结果两组T2时TNF-α、IL-1β浓度高于T1时(P<0.01),两组T3、T4、T5时IL-6、IL-8、IL-10浓度高于T1时(P<0.01),LDF组T4、T5时IL-10浓度低于C组(P<0.05),LDF组T4、T5时IL-6、IL-8浓度高于C组(P<0.01)。结论白细胞滤器可以调节由于自体血回输所引发的免疫抑制反应。  相似文献   
65.
背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青光眼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OAG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POAG患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聚集性倾向。目的 探讨湖北省宜昌市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情况,探讨家族史在POAG发病中的作用,为青光眼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2017年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眼科确诊的100例POAG患者作为病例先证组,纳入其40岁以上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共289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收治的100例白内障手术(排除POAG)患者作为对照先证组,纳入其40岁以上一级亲属共29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青光眼筛查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OAG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95例对照组中,检出POAG患者5例(1.7%);289例病例组中,检出POAG患者34例(11.8%)。病例组POAG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其POAG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50~59、60~69、≥70岁3个亚组中,病例组POAG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0岁以上一级亲属是否患POAG以及患POAG的一级亲属类别,均是其患POAG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的POAG发生率高于非POAG患者,对POAG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青光眼筛查是一项经济、高效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后路C2~3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2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X线提示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复位良好.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结论 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8.
杨庆国  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29-2229
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左眼被木柴弹伤后疼痛半天入院。伴眼痛、红肿、视物不清。来院前曾在当地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门诊以“左眼钝挫伤,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近视史、手术及传染病史。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30mm,混合性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消失,晶状体脱入前房,混浊,大部分嵌顿于瞳孔区,瞳孔8mm直径,间接镜下眼底隐约可见。眼压40mmHg。右眼前,后段未见异常。眼眶CT未见骨折征象,B超:左眼晶状体脱位,白内障。入院诊断:左眼钝挫伤,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急诊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前段玻  相似文献   
69.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0.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