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种穿刺点定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1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55):K组采用Kilka介绍的定位方法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位于肩峰腹侧突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K线)的中点;G组采用Greher介绍的定位方法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根据K线的长度对Kilka定位方法的穿刺点予以校正。所有穿刺成功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40ml。记录两种方法的试穿次数、进针深度和注药后正中、桡、尺、腋、肌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观察有无刺破血管、气胸等并发症。结果K组和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0.9%和14.5%(P〈0.01),前3次试穿总成功率分别为83.6%和47.3%(P〈0.01),放弃率分别为7.3%和10.9%(P〉0.05)。穿刺成功的100例进针深度平均为35(25—49)mm。K组发生刺破血管2例,G组发生刺破血管1例、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就成功率而言,Kilka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穿刺点定位方法,适用于成年患者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进针深度不超过50mm.  相似文献   
102.
腰椎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和腰椎不稳的主要原因,在以往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是最常用的技术,融合率可达到90%~100%,但融合固定后所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将产生邻近未融合节段的运动范围异常增加及相关病理性变化,从而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获得性腰椎滑脱、不稳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索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发生的相关性,进而明确其作为预测RVO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收治的82例RVO患者作为RVO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视力、眼压、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以及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RVO组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视力优于RVO组(P<0.01);RVO组患者RBC及HG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RVO组血小板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评价阻力消失法定位髂筋膜间隙的准确性.方法 拟行髋部手术患者175例,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间连线中外1/3交界处向尾端旁开2 cm处进针,当感觉到2次突破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经超声辨认药液扩散部位确定准确穿刺情况,并记录给药后20min感觉阻滞有效情况.结果 经超声确定,应用阻力消失法定位髂筋膜间隙准确率56.6%.穿刺错误部位构成情况:髂筋膜浅层25例、髂腰肌内51例;准确定位于髂筋膜间隙的阻滞有效率为98.0%,而定位错误时阻滞有效率为82.9%.结论 阻力消失法不能准确定位髂筋膜间隙.  相似文献   
106.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并常伴有神经源性跛行的症状。要建立一个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诊断,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资料都需要查考。尽管引起腰椎管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直以来都认为继发的脊柱退行性变是产生腰椎管狭窄症状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对其产生的机制及诊断方法尚没有全面的认识,本文简要地阐述LSS的诊断及有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择期在侧卧位下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4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5岁~65岁,体重50 kg~90 k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2例),均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B组全身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神经阻滞.记录患者入室、切皮前、切皮、术中30、60、90 min时、拔管后30 min时的心率(HR)、有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术中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艾司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的应用情况;手术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恢复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镇痛药应用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切皮时HR、MAP、七氟醚和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8±11)次/ min和(63±7)次/min、(86±15) mmHg和(69±10) mmHg(1 mmHg=0.133 kPa)、(1.28±0.21)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和(1.08-0.20) MAC、(0.54±0.08) μg/kg和(0.34±0.06) μg/kg(P<0.001).A组和B组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的例数、拔管时间、术后PaCO2分别为12例和2例、(13±10) min和(7±4) min、(44±3) mm Hg和(42±3)mm Hg(P<0.05).A组和B组在恢复阶段的疼痛VAS分别为(4±2)和(0±2)(P<0.001).两组间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提高肩关节术中的麻醉质量,减少术中血压波动、麻醉性镇痛药和短效降压药的应用,缩短拔管时间,有短时术后镇痛效果,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8.
60例腰椎管狭窄症,除18例被手术证实外,42例均经CT诊断。住院34例患者CT结果:先天发育性1例,后天性33例。其中椎管狭窄31例,侧隐窝狭窄26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8例。手术18例中,椎板切除减压8例,椎板切除加椎管探查3例,椎管探查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加神经根松解1例,椎板切除加植骨融合2例,椎板切除加髓核摘除2例。42例推拿手法、骨盆牵引治疗。手法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5-2016-12的46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TLICS评分平均6.3分(5-8分),LCS评分平均7.7分(7-9分),合并脊髓神经功能障碍40例。所有患者实施一期后路减压复位以及前中柱重建(TLIF或PLIF技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椎间高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采用Frankel分级。结果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除了6例A级的无恢复外,其他患者均较术前有改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分别为20.2°、2.1°、2.4°和2.5°;椎间高度分别为32.9、57.8、56.4、55.1 mm;患者术后1周的后凸Cobb角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及椎间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减压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矫正后凸和维持椎体间的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0.
撑开复位固定系统及不减压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板不减压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方法 27例Ⅰ-Ⅱ度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撑开复位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腰椎后方融合及椎板不减压术治疗,对术前及随访时存有神经症状的患者人数,临床表现VAS评分,X线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复位率90.7%,随访超过1年者融合率为94.4%,按Stauffer标准,优良率92.6%。结论 对伴有神经症状的Ⅰ-Ⅱ度滑脱患者,采用该法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