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4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312.
患者,女,54岁。左侧腰部皮疹伴针刺样疼痛10年。皮肤科查体:左侧腰部可见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斑丘疹,触摸软,边界不规则。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中部可见增生的血管,形状不规则,呈丛状分布,管壁可见单层内皮细胞,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包绕。诊断: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313.
患者,女,58岁。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4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丘疹中央可见瓷白色萎缩性斑片,边缘隆起伴红晕,伴腹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浅中层胶原变性,血管周围散在小片状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雷贝拉唑钠、美沙拉嗪、阿嗪米特口服治疗1个月后腹痛症状缓解,全身皮疹颜色变淡。2个月后患者腹痛加重诊断为肠穿孔,术后无明显改善。4个月后去世。  相似文献   
314.
组织样麻风瘤是一种少见的多菌型麻风,早期皮损无特异性,加之可能缺乏其他特异性体征,临床上容易误诊。现将我科最近诊治的1例皮损类似环状肉芽肿的组织样麻风瘤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15.
头部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皮肿块2年余,明显增大并反复糜烂、渗液半年就诊.约2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头顶部出现一约花生米大小的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加以注意.近半年来,结节明显增大,出现痒痛,并反复出现糜烂及脓液溢出.为明确诊断于2007年4月27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体质量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316.
蒋安  郝飞  阎衡  杨希川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3):174+176-174,176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腰部色素斑半年余,于2009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腰部、腹部出现散在钱币大小红斑,其上未见水疱、脓疱、鳞屑等,无明显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317.
一家三口人及宠物猫同患羊毛状小孢子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主诉全身散发圆形红斑伴瘙痒半月余,于2003年7月19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半月前首先于双前臂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水疱,伴剧烈瘙痒,搔抓后形成圆形、鲜红色的斑片,逐渐向周围扩大。随后面部、颈部、上胸部及双小腿均出现同样皮损。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明确的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疾病记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上胸部、双侧前臂及双小腿可见散在分布,界限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炎性红斑,色鲜红,皮损米粒至蚕豆大小不等。部分皮损呈环状,边缘较窄,稍隆起,可见小的丘疹水疱,炎症较重,中央炎症稍轻,上覆少量细薄白色鳞屑。  相似文献   
318.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对培养的角朊细胞合成干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阐明中波紫外线通过对角朊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的调节而对黑素细胞的间接调控作用。方法:培养人角朊细胞,以中波紫外线(302nm,100mJ/cm^2)进行照射,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干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干细胞因子在细胞内的蛋白合成水平。结果: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的角朊细胞可合成SCF;UVB照射后细胞内SCFmRNA表达量增加,但未见蛋白合成的增加。结论:实验结果提示SCF可能参与UVB照射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并减少UVB引起的黑素细胞的损伤及凋亡,维持皮肤内黑素细胞的数量稳定。  相似文献   
319.
目的 观察CD10免疫组化染色在基底细胞癌(BCC)和毛发上皮瘤(TE)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在96例BCC和46例TE中的表达,观察CD10在肿瘤细胞及周围间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96例BCC中除1例外均出现基底样瘤细胞表达CD10,尽管有5例BCC间质有灶性阳性,但所有标本未见单独的间质细胞阳性.46例TE均有瘤细胞团周围间质细胞CD10阳性染色,出现毛乳头样结构的36例TE毛乳头样结构均阳性.其中6例出现灶性周围基底样细胞阳性,但均有强的间质染色.结论 CD10在TE及BCC中表达模式明显不同,CD10免疫组化染色能很好地协助鉴别诊断BCC和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