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5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2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聚焦超声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聚焦超声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产生该影响的机制。方法以剂量为0.8MHz20W5s的聚焦超声(该剂量照射过的SMMC7721细胞可保持70%的存活率)照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MMC7721细胞,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SMMC7721生化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聚焦超声抑制SMMC7721细胞VEGF和PCNA蛋白的表达(P<0.05)以及VEGF和PCNAmRAN的表达(P<0.05)。结论用聚焦超声照射后存活的SMMC7721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和PCNAmRNA的表达,使VEGF和PCNA蛋白表达减少来实现。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两种生命形式细胞-囊胚细胞和肝癌细胞在体外相同微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及整体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建立小鼠囊胚与人肝癌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两种生命形式细胞在共培养系统中的生物学行为及相互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侵袭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显著提高囊胚的脱带率、贴附率和扩展率(P<0.05),但肝癌细胞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囊胚细胞能在不同侵袭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上进行脱带、粘附,分化的滋养层细胞能侵袭肝癌细胞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清楚的边界。界面上的肝癌细胞有生长方向和细胞形状的改变且不能侵袭囊胚细胞。结论:肝癌细胞能促进囊胚的发育。囊胚细胞能植入和侵袭肝癌细胞,表明囊胚细胞在体外植入与相作用细胞的种属和分化水平无关,这种低选择性可能与早期生命高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肌瘤剂量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接受HIFU消融子宫肌瘤患者67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计算重要性得分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特征,将特征纳入多层感知器(MLP)和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中建立消融剂量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 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的结果,筛选出子宫位置、肌瘤类型、肌瘤位置、肌瘤长径等13类变量。分别建立MLP和XGBoost的剂量预测模型,其训练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63、0.195、0.951和0.029、0.088、0.993,MLP和XGBoost模型在测试集上的MAE、RMSE、R2分别为0.158、0.191、0.925和0.032、0.091、0.985。结论 MLP和XGBoost模型对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剂量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能辅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子宫肌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4.
HIFU辐照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HIFU辐照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血管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确定HIFU的安全性。方法 以CDFI和DSA检测HIFU辐照兔AS及对照组腹主动脉后不同时间血管血流的变化 ,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48只兔 (AS组 :n1=2 4,对照组 :n2 =2 4) ,HIFU辐照后CDFI示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血流量及血流量下降百分比均下降 (P <0 .0 5 )。DSA示动脉血流阻滞、充盈延迟 ,无血管栓塞和破裂 ;5d及 10d观察动脉血流呈向正常恢复趋势 ,对照组恢复更好。结论 HIFU辐照兔腹主动脉AS血管将导致可逆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HIFU辐照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具有相对安全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制备特异性靶向三阴性乳腺癌(TNBC)纳米粒(NP)AS1411/PFH-NP,评估其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TNBC的价值。方法 以双乳化法将十四氟己烷(PFH)装载于PLGA@PEG,以AS1411核酸适配体与PFH-NP连接,制备AS1411/PFH-NP,观察其物理特性、靶向能力及体外超声显像能力,评价HIFU联合AS1411/PFH-NP消融离体牛肝组织及杀伤MB-231 TNBC细胞的价值。结果 成功制备AS1411/PFH-NP,其形态较佳,对MB-231 TNBC细胞具有良好靶向能力。AS1411/PFH-NP组CEUS图像灰度值大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NP组(t=17.24、5.60,P均<0.05)。经HIFU+AS1411/PFH-NP消融后,牛肝组织凝固性坏死体积大于经HIFU+PBS(t=7.99,P<0.01)及HIFU+NP消融后(t=4.33,P<0.05);且HIFU+AS1411/PFH-NP消融能效因子显著低于HIFU+PBS(t=5.41,P<0.01)及HIFU+NP消融(t=4.82,P<0.01)。HIFU+AS1411/PFH-NP组MB-231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 特异性靶向TNBC AS1411/PFH-NP可提高HIFU体外消融效率。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究左氧氟沙星(LEV)和纤维素酶(CL)对结核杆菌模式菌—卡介苗(BCG)生物被膜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 采用XTT法与结晶紫染色法确定BCG生物被膜的成熟生长周期。不同浓度的LEV和CL单独或联用处理BCG浮游菌及BCG生物被膜,采用结晶紫染色定量生物被膜中生物量的变化。然后将成熟的BCG生物被膜用CL单独处理24 h,通过SYTO 9染色、Calcofluor White Stain染色后,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活菌数量、生物被膜中纤维素含量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的结构变化。结果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LEV的MIC、MBC和MBEC值分别为4、8和1024μg/mL。浓度为2.56、5.12和10.24 U/mL的CL与1/4×MIC抗生素(LEV)的组合会导致生物被膜生物量减少(P<0.001)。CL在10.24、5.12和2.56 U/mL3种浓度下对成熟BCG生物被膜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散效应(P<0.001)。结论 当左氧氟沙星与纤维素酶联合使用时,抗生素能有效根除BCG生物被膜感染。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无水乙醇对兔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方法 将2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7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分别以2.35、1、0.5 ml/kg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从兔的一般状况、胃大体、胃病理学三方面来评价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结果与A组相比,B、C、D三组胃大体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均有胃黏膜的损伤.胃大体观察,B组明显可见溃疡;C组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糜烂;D组胃黏膜表面未见明显损伤.组织切片观察可见B组损伤达肌层;C组损伤达黏膜层;D组损伤仅累及黏膜上皮.结论 无水乙醇可用于建立胃黏膜损伤模型,2.35 ml/kg无水乙醇灌胃可建立明显的胃溃疡模型;1 ml/kg无水乙醇灌 胃可建立糜烂出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0.5 ml/kg无水乙醇灌胃胃黏膜损伤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
高强度聚焦超声定位损伤离体牛肝的量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不同治疗剂量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定位损伤新鲜离体牛肝的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治疗头频率分别为5.4MHz和7.4MHz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在不同的治疗功率40W和50W时,分5s、8s、10s、15s、20s的治疗时间定位损伤新鲜离体牛肝,记录并测量靶区的温度和生物学焦域体积。结果 HIFU辐照5~8s可迅速提高靶区温度至64~75℃,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温度最高可达85℃;在治疗头频率和输出功率相同时,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HIFU辐照部位的生物学焦域体积增大,同一部位辐照时间越长(15~20s),生物学焦域中心越易产生炭化和空洞现象;在治疗头频率和辐照时间相同时,输出功率增大,生物学焦域体积增大;在输出功率和辐照时间相同时,频率为7.4MHz的治疗头较频率为5.4MHz的治疗头所产生的生物学焦域体积大。结论 HIFU生物学焦域的形成与治疗头的工作频率、输出功率和治疗时间密切相关,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生物学焦域可控制,这将有助于HIFU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9.
高强度聚焦超声"切除"组织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完整切除组织块并确立相应的能效关系,从而进行HIFU剂量学研究。按照由生物学焦域(Biological focal region,BFR)→束损伤→片损伤→块损伤的治疗原则,使用ISATA为0~27700W/cm^2,扫描速度1~4mm/s,束损伤的空间间距5~10mm,片损伤的空间间距10~20mm,在离体牛肝组织中形成不同治疗深度的束损伤、片损伤和块损伤,从而实现完整切除组织块。并把形成单位体积凝固性坏死所需的HIFU超声能量叫做HIFU治疗的能效因子(Energy—efficiency factor.EEF),用EEF量化HIFU在组织内的能量存积。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治疗深度处形成的束损伤的EEF随治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形成片损伤、块损伤的EEF远远小于在不同治疗深度处形成束损伤的EEF,且形成块损伤的EEF小于形成片损伤的EEF。形成片损伤、块损伤的EEF并不是不同治疗深度的束损伤的EEF、不同治疗层面的片损伤的EEF的简单叠加,它与一个已存在的损伤改变了组织声环境有关,提示可通过改变组织声环境来改变EEF。因此,用EEF来进行HIFU的剂量学研究是一个新思路。对一个固定的聚焦超声换能器,EEF除了与声功率、辐照时间、治疗深度、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有关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H1FU治疗过程中组织声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