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2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脑灌注方法动态观察了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_0)所致大脑表面缺血区内软脑膜动脉网的代偿及针刺效应。MCA_0阻断后立即灌注,整个阻断侧大脑半球为空白的缺血区;阻断 MCA_03小时后,针刺组缺血区边缘末梢吻合网的血流已部分涌入缺血区,并随时间延长,缺血区内充盈血管逐渐增多,而非针刺组仅可见到缺血区内有个别的代偿血管。实验提示:阻断 MCA_0初期,MCA 血管系统存在较严重的血管痉挛,故旁侧动脉的代偿基本不能实现,针刺则在缺血早期快速缓解了血管痉挛,使之接受代偿血流。 相似文献
63.
针灸疗法作为外治法具有自身的特征与临床治疗规律。针灸治病的本质、独特视角、可用因子与中医方药内治法截然不同,用内治法思维指导针灸临床不利于其从外治外、从外治内的根本思维特征的把握;将人体疾病从宏观上分为阳病(体表病、躯体病)和阴病(体内病、内脏病)有助于掌握针灸诊疗大规律;经典经络体系对于指导躯体病的以外治外规律的运用具有实用、高效和针对性,在治疗内脏病的以外治内方面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明显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梗死(CI)大鼠脑组织Wnt信号蛋白中7a(Wnt7a)、淋巴增强因子1(LEF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Wnt信号通路内源性抑制剂Dickkopf-1(DKK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前3组每组90只,并按照术后1 h、3 h、6 h、9 h、12 h、24 h、3 d、7 d、12 d分为9个时相组,每组10只,空白组10只。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水沟\"穴,疏密波,2 Hz/15 Hz,2 mA,留针20 min,1、3、6、9、12、24 h时相组大鼠电针治疗1次,其余时相每日电针1次。采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于术前、术后及取材前对各组大鼠进行评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缺血区脑组织Wnt7a、LEF1、GSK-3β及DK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CAO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NSS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呈...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23版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针灸与药物比较在临床总有效率、对胃脘痛、上腹胀、泛酸、纳呆食少症状改善、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方面有优势;对胃镜分级为中度患者有治疗优势,而对轻度及重度患者优势不明显;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与药物比较没有优势。结论:目前的证据初步表明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药物比较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改善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 相似文献
69.
皮肤病症循证等级针灸病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皮肤病症的临床疗效,为皮肤病症循证等级针灸病谱的划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PubMed、Ovid、Cochranc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为检索源,全面收集针灸治疗皮肤病症临床试验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效应量并根据证据等级划分针灸病谱等级。结果获得针灸治疗皮肤病症临床试验中文文献1149篇、英文文献3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24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对照试验56项,共涉及11种皮肤病症;依据效应量分析结果及文献质量情况,得到强证据4项、中证据10项、弱证据15项。结论初步获得皮肤病症循证等级针灸病谱为,肯定有效病谱:痤疮(囊肿型)、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局限性);很可能有效病谱:黄褐斑、鸡眼、皮肤瘙痒症;可能有效病谱:斑秃、湿疹、银屑病、白癜风、褥疮。 相似文献
70.
关元穴是目前泌尿生殖系统领域研究最为广泛的腧穴之一,也是在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中应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之一。针刺关元穴后,通过躯体-自主神经反射、细胞神经间突触样连接,传递生物化学信号,调控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促使阴茎血管壁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阴茎海绵体充血胀大;同时进一步沿着脊髓、脑水平传递神经冲动,提高中枢兴奋性。针灸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促黄体生成素及性激素的释放,调节性功能紊乱,还可以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此外,还可通过增强盆底肌力量、提高盆底肌肉本体感觉,改善勃起功能。然而,针刺关元穴兴奋男性阴茎勃起功能效应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