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分析了解广州市2011-2018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该市制定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特征开展三间分布描述及病原谱特征分析。 结果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共423起,总体呈上升趋势,疫情主要集中于3-6月(167起,39.48%),和12-1月(175起,41.37%),累计报告数较多的区县为:花都(109例,占25.77%)、从化(49例,占11.58%)和天河(46例,占10.87%)。疫情主要集中在小学(70.92%)和中学(15.37%),。B型流感209起,占49.41%,A(H1N1)pdm09型73起,占17.26%、A(H3N2)型72起,占17.02%,各年流行毒株不一,其中2011-2013年和2016-2017年流感病毒病毒株以B型为主。疫情持续时间与首发病例到介入疫情时间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P<0.01)。 结论 2011-201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3-6月,但2017和2018连续两年的冬季出现第二个暴发疫情高峰,中、小学是高发场所,早期介入疫情有利于缩短疫情持续时间,今后应利用好学校晨检缺勤系统,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明确1例人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高危从业人员症状监测、实验室检测和溯源调查等方法,判断感染来源.结果 2012年5月17-19日该患儿随母在广州A市场购买活鸭,现场经历屠宰过程.23、24日发病后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26日抵香港后诊断为人禽流感病例.23名密切接触者和34名市场禽类销售屠宰从业人员未出现流感样症状.患儿住家附近B市场2名禽类销售人员H9型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06%(2/33).A、B两市场砧板、禽笼等环境标本H5、H9型阳性率分别为9.8%(5/51)和2.0%(1/51).B市场一份砧板H5型阳性标本与患儿标本同属2.3.2.1分支.B市场阳性档口的进货来源与A市场一致.结论 该禽流感病例的感染来源为广州市肉菜市场禽类销售档口.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2015年广州市禽类市场H5和H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污染情况,为人禽流感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禽类市场进行相关标本采集,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再进行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 全年共采集标本3447份,A型、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2.56%、0.75%和1.54%。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禽类市场均受到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污染,病毒阳性率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宰杀环节A型禽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15.16%),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检出率最高的标本均为地面涂抹拭子(阳性率为别为1.95%和3.41%)。结论 广州市禽类市场普遍存在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污染的现象,尤其以冬春季节最为严重。在加强禽类市场全面清洗消毒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宰杀环节和地表面环境等高危险因素,采取基于风险的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4.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6.
分析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病原学流行特征,为防控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集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咽拭子标本3 259份,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累计采集流感病例样本中,B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23.57%),其次为H3N2亚型(7.43%),最低为H1N1亚型(2.49%).在208起儿童流感疫情中,有25起疫情存在不同型别或同一型别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共感染的情况,占12.02%.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每年均有2次流行高峰,大高峰在每年春季3-6月,小高峰在每年冬季12月.大高峰流行期均以B型流感为主,伴有H3N2和H1N1交替出现.不同性别儿童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学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平均为34.88%.9岁儿童流感检测阳性率最高(39.33%).结论 广州市儿童流感疫情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种类.小学是儿童流感疫情重点监测区域,其中小学二、三年级学生是儿童流感疫情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1例由气溶胶暴露引起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毒病例的发生和传播途径,为人禽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病例暴露史及感染途径,追踪病例病情进展与转归。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病家环境、禽类交易市场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病例无活禽、禽类交易市场暴露史,发病前1 d具有禽类临时存放密闭狭小环境气溶胶暴露史。病例下呼吸道提取物及病家冰箱剩余冷冻鸡块表面涂抹标本检出H5N6禽流感核酸阳性。结论 病例感染来源为批发市场购买的活禽,禽类临时存放密闭狭小环境气溶胶暴露可能为其感染途径。应在广州市范围推进"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加强健康宣教,树立消费生鲜禽肉的观念。  相似文献   
39.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基因变异和进化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本地区H7N9病毒病原学特点,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10份,提取核酸扩增HA、NA、M基因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病毒重要蛋白突变情况和遗传进化特点。结果 广州地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同源性差异较大,大部分毒株基因与广东毒株同源性最高,部分毒株基因与河南、内蒙古等地毒株同源性最高。监测到5株病毒为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部分病毒出现了HA蛋白Q226L的突变,提示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SAα-2, 6Gal受体结合能力增加。HA蛋白和NA蛋白上糖基化位点均有一定的增加和缺失突变。HA、NA和M1蛋白上毒力相关位点均突变增强。M2蛋白均呈现耐药突变,同时监测到2株高致病性突变株出现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遗传进化结果显示,HA基因和NA基因在华南和华东分支均有分布,M1基因进化特点相对复杂,分别与华南地区H9N2、H7N9病毒,及北方地区的H7N9病毒重组。结论 2017年广州地区发现2株对达菲耐药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变异株。H7N9禽流感病毒在广州地区不断发生进化重组,具有遗传多样性和复杂性,提示高致病性耐药株有向华南以外地区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