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对自制的外周血管支架进行评估。方法:经皮股动脉途径,植入新型设计的自张式支架至成年犬的髂动脉(6条)和股动脉(3条),观察一个月后血管造影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地植入到犬的外周动脉内,造影显示管腔开通良好。光镜下,支架段血管完全内皮化,支架丝被覆薄层新生内膜。结论:此支架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可视性、释放系统简单。  相似文献   
92.
急诊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产后子宫大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10%[1],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迅速有效地控制产后出血是治疗的关键。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可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子宫大出血的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产后大出血,年龄22~38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6例。出血原因:宫缩乏力10例,剖宫产后子宫大出血8例,前置胎盘6例,胎盘植入3例。出血量1500~4000ml,平均约2500ml。所有患者均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处于休克状态。1.2方法积极纠正休克,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9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91 例非胰腺器质性病变行胰腺供血动脉64 层螺旋CT 造影检查,应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图像,并以DSA 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观察分析MIP、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显示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 MIP 和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不同,MIP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显示率明显优于VR,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P 对胰尾动脉显示率与V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MIP 方法可提高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但其对显示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能够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并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MIP 多角度三维重建能比VR 更准确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94.
目的运用CTA标线法探讨功能性腘动脉陷迫综合征(functional 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f,PAES)是否存在"解剖畸形"。方法 2007~2011年手术确诊的14条fPAES患肢与180条对照肢体的CTA进行比较,并用CTA标线法分析腘窝轴位上两组的解剖位置差异。结果 fPAES组所有患肢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移位且13条(93%)向外超过了腘动脉,所有腘动脉均向深方移位;对照组腓肠肌内侧头完全起自"股骨内侧髁后上方"(解剖学所描述的标准位置)的仅占12%(21/180);对照组21%(38/180)腓肠肌内侧头与腘动脉相对位置关系及38%(68/180)的腘动脉深浅位置关系不符合标准解剖。结论腓肠肌内侧头的外移普遍存在,解剖"移位"可能从量变到质变f,PAES可能是严重移位导致的结果。内侧头外移超越腘动脉及腘动脉向深方移位是fPAES两个有意义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6.
颈动脉小剂量对比剂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对比剂进行颈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20例,B组10例,C组20例,均行颈动脉3DCE-MRA检查,所用钆对比剂(钆浓度0.5mmol/ml)剂量分别为20ml、15ml和12ml。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三维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及原始图像颈动脉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三组患者颈部动脉的MIP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SI分别为779.62±127.97、834.30±147.27、797.28±145.07(P=0.600);SNR分别为152.45±26.83、175.98±31.49、159.74±31.82(P=0.137);CNR分别为139.17±25.77、162.78±30.07、146.70±31.78(P=0.124)。结论使用小剂量(12ml)对比剂可行颈动脉3DCE-MRA。  相似文献   
97.
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针对VaD机制与相关药物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社会意义。VaD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包括氧化产物的增加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等。作者对活性氧、活性氧与VaD的关系以及VaD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8.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疾病,位居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病因的首位,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大脑功能失调状态,其加剧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卒中后的康复进程,增加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与复发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活体脑白质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脑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并逐渐成为疗效评价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卒中后抑郁疾病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从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假说、生物标记物方面进行概括分析,并阐述了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研究的卒中后抑郁的风险因素,旨在探讨其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9.
正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上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见于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肱静脉。上肢DVT约占所有DVT的4%~10%~([1,2]),并非罕见,但可供学习查阅的文献有限。本文针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比较腔内重建与旁路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股腘动脉TASCⅡ(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Ⅱ) C/D型病变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03例(119条患肢)股腘动脉TASCⅡ C/D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1条患肢应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重建股浅动脉血运(腔内组) ,48条患肢行旁路转流术(旁路组).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近远期疗效、再手术率、1 ~10 年通畅率及保肢率. 结果:与腔内组相比,旁路组住院时间更长[(13. 2 ± 4. 7) d vs. (6. 5 ± 3. 1) d,P<0. 001],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更高(10. 4% vs. 1. 4%, P=0. 039;58. 3%vs. 31. 0%,P=0. 003),近期显效率更高(25. 0% vs. 9. 9%,P=0. 027),远期恶化率更高[37. 5% vs. 18. 3%,P=0. 019],1~10年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更高(P=0. 001, P=0. 001). 两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相当(89. 6% vs. 84. 5%, P=0. 426, 45. 8% vs. 56. 3%, P=0. 260);保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 3% vs. 94. 4%, P=0. 051). 结论:腔内治疗对于股腘动脉TASC ⅡC/D型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