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树突状细胞(DC)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因具有恢复免疫平衡和消灭肿瘤干细胞的潜在优势,有望在治愈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DC疫苗已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但是,大部分DC疫苗虽然体外及动物实验结果良好,但临床疗效欠佳、异质性大.就DC免疫治疗的优势、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相互关系,分析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的患者血清标志物,取其中阳性标本共316例,按不同模式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各组乙型肝炎前S1抗原及HBV-DN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g(+)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2.58%、88.64%,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b(+)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5.36%、60.71%,前S1抗原在HBsAg(-)HBeAb(+)HBcAg(+)组未检出,而HBV-DNA还存在一定的检出率,为12.5%。结论: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且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泌尿科患者病情的影响与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所接收的140例泌尿科患者作为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取干预护理对策,对两组患者病情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7.14%,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48.57%,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泌尿科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极为明显的积极影响,且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4.
干扰素α(IFN-α)作为第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人类细胞因子[1],不仅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确有疗效,而且对于多种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疗效.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虽缓解率低.但对部分患者可达治愈的效果[2],这是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以外,包括伊马替尼在内的其他一切治疗都无法达到的.  相似文献   
25.
干扰素α(IFN-α)作为第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人类细胞因子[1],不仅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确有疗效,而且对于多种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疗效.IFN-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虽缓解率低.但对部分患者可达治愈的效果[2],这是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以外,包括伊马替尼在内的其他一切治疗都无法达到的.  相似文献   
26.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35等细胞因子及与细胞间直接接触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大量研究已表明,Breg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移植、肿瘤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Bregs及其相关因子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Bregs的表型、诱导分化因素、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伴有肾损害(R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无RI患者间是否存在免疫学指标差异。方法:用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4例首次确诊为MM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RI组和非RI组及Durie?Salmon(DS)分期和危险分层两个亚组的10种免疫学指标和6个常规血液学参数的差异。结果:RI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CD8+ T细胞比例、IL-10均较非RI组高(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均较非RI组低(均P<0.05)。DS-Ⅲ分期患者中,RI组NLR、MLR、CD8+ T细胞比例、IL-8、IL-10均较非RI组升高(均P<0.05),而DS-Ⅰ和DS-Ⅱ患者中 ,RI 组和非RI组患者免疫指标无明显差异。高危MM患者RI组淋巴细胞数、NLR、IL-10均较非RI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伴RI的MM患者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更为明显,DS-Ⅲ分期和高危险度分层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指标异常,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MM伴有R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克隆性造血疾病,按照预后积分系统可分为低危MDS和较高危MDS。高危患者主要采用去甲基化药物、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案。低危MDS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识别高危转化风险为主,文章基于低危MDS治疗的进展,对其治疗选择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其与近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8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次晨空腹血清GGT水平,将STEMI患者分成正常GGT组(n=197)和高GGT组(n=85)。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Gensini积分)、随访1年内死亡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高GGT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GGT组(P0. 05),且GG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 598,P0. 001)。随访1年内,高GGT组患者死亡19例,正常GGT组死亡20例,两组总死亡率为13. 83%。高GGT组患者随访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P0. 05)。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GGT组STEMI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Cox回归分析表明,KILLIP心功能分级(OR=2. 149,95%CI 1. 024~4. 508)、GGT(OR=2. 408,95%CI 1. 289~4. 501)及年龄(OR=1. 063,95%CI 1. 032~1. 095)均为预测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STEMI患者在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的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结论血清GGT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远期预后有一定相关性,且高GGT水平是评估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联合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抗菌肽LL-37诊断肺结核(PTB)合并糖尿病(DM)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T-SPOT.TB实验及血清25-(OH)D3、LL-37检测的340例疑似PTB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1例确诊PTB患者纳入PTB组,97例确诊PTB合并DM患者纳入PTB-DM组,另122例排除MTB感染及DM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600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孔内斑点形成细胞(SFCs)数量及血清25-(OH)D3、LL-37水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SPOT.TB联合血清25-(OH)D3、LL-37诊断PTB合并DM的价值。 结果①T-SPOT.TB诊断PTB的总敏感度为76.6%、特异度为77.0%、准确率76.8%、阳性预测值85.6%、阴性预测值64.8%、kappa 0.515,一致性一般;②PTB-DM组抗原CFP10、抗原ESAT-6孔内SFCs>PTB组>对照组(P<0.05),抗原CFP10及抗原ESAT-6孔SFC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872;cut-off分别为16.13 SFCs/2.5×105 PBMC、14.80 SFCs/2.5×105 PBMC,联合诊断时AUC为0.931,敏感度83.5%,特异度87.2%;③PTB-DM组血清25-(OH)D3PTB组>对照组(均P<0.05),AUC分别为0.630、0.653,cut-off为18.06 ng/ml、59.71 ng/ml,诊断PTB合并DM的敏感度为90.7%、45.4%,特异度为33.3%、91.4%;④T-SPOT.TB联合25-(OH)D3、LL37诊断时AUC值最大,为0.933,敏感度为79.4%、特异度92.2%。 结论单一T-SPOT.TB诊断对PTB合并DM效能不佳,若联合血清25-(OH)D3、LL-37诊断或可提升诊断效能,为PTB合并DM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高价值的参考意见,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