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43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相互关系,分析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的患者血清标志物,取其中阳性标本共316例,按不同模式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各组乙型肝炎前S1抗原及HBV-DN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g(+)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2.58%、88.64%,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b(+)HBcAg(+)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5.36%、60.71%,前S1抗原在HBsAg(-)HBeAb(+)HBcAg(+)组未检出,而HBV-DNA还存在一定的检出率,为12.5%。结论: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且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泌尿科患者病情的影响与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所接收的140例泌尿科患者作为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取干预护理对策,对两组患者病情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7.14%,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48.57%,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泌尿科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极为明显的积极影响,且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4.
25.
26.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35等细胞因子及与细胞间直接接触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大量研究已表明,Breg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移植、肿瘤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Bregs及其相关因子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Bregs的表型、诱导分化因素、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伴有肾损害(R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无RI患者间是否存在免疫学指标差异。方法:用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4例首次确诊为MM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RI组和非RI组及Durie?Salmon(DS)分期和危险分层两个亚组的10种免疫学指标和6个常规血液学参数的差异。结果:RI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CD8+ T细胞比例、IL-10均较非RI组高(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均较非RI组低(均P<0.05)。DS-Ⅲ分期患者中,RI组NLR、MLR、CD8+ T细胞比例、IL-8、IL-10均较非RI组升高(均P<0.05),而DS-Ⅰ和DS-Ⅱ患者中 ,RI 组和非RI组患者免疫指标无明显差异。高危MM患者RI组淋巴细胞数、NLR、IL-10均较非RI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伴RI的MM患者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更为明显,DS-Ⅲ分期和高危险度分层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指标异常,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MM伴有R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克隆性造血疾病,按照预后积分系统可分为低危MDS和较高危MDS。高危患者主要采用去甲基化药物、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案。低危MDS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识别高危转化风险为主,文章基于低危MDS治疗的进展,对其治疗选择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其与近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82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次晨空腹血清GGT水平,将STEMI患者分成正常GGT组(n=197)和高GGT组(n=85)。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Gensini积分)、随访1年内死亡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高GGT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GGT组(P0. 05),且GGT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 598,P0. 001)。随访1年内,高GGT组患者死亡19例,正常GGT组死亡20例,两组总死亡率为13. 83%。高GGT组患者随访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P0. 05)。生存曲线分析表明,高GGT组STEMI患者1年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Cox回归分析表明,KILLIP心功能分级(OR=2. 149,95%CI 1. 024~4. 508)、GGT(OR=2. 408,95%CI 1. 289~4. 501)及年龄(OR=1. 063,95%CI 1. 032~1. 095)均为预测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STEMI患者在1周、1个月、6个月及1年的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GGT组患者(P0. 05)。结论血清GGT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远期预后有一定相关性,且高GGT水平是评估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联合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抗菌肽LL-37诊断肺结核(PTB)合并糖尿病(DM)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T-SPOT.TB实验及血清25-(OH)D3、LL-37检测的340例疑似PTB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1例确诊PTB患者纳入PTB组,97例确诊PTB合并DM患者纳入PTB-DM组,另122例排除MTB感染及DM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特异性抗原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6000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孔内斑点形成细胞(SFCs)数量及血清25-(OH)D3、LL-37水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SPOT.TB联合血清25-(OH)D3、LL-37诊断PTB合并DM的价值。 结果①T-SPOT.TB诊断PTB的总敏感度为76.6%、特异度为77.0%、准确率76.8%、阳性预测值85.6%、阴性预测值64.8%、kappa 0.515,一致性一般;②PTB-DM组抗原CFP10、抗原ESAT-6孔内SFCs>PTB组>对照组(P<0.05),抗原CFP10及抗原ESAT-6孔SFC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872;cut-off分别为16.13 SFCs/2.5×105 PBMC、14.80 SFCs/2.5×105 PBMC,联合诊断时AUC为0.931,敏感度83.5%,特异度87.2%;③PTB-DM组血清25-(OH)D3PTB组>对照组(均P<0.05),AUC分别为0.630、0.653,cut-off为18.06 ng/ml、59.71 ng/ml,诊断PTB合并DM的敏感度为90.7%、45.4%,特异度为33.3%、91.4%;④T-SPOT.TB联合25-(OH)D3、LL37诊断时AUC值最大,为0.933,敏感度为79.4%、特异度92.2%。 结论单一T-SPOT.TB诊断对PTB合并DM效能不佳,若联合血清25-(OH)D3、LL-37诊断或可提升诊断效能,为PTB合并DM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高价值的参考意见,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