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96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整形美容 1 用股前侧瓣转移立即修复复杂的上肢创伤 对严重的、有大血管、大神经、骨、肌肉暴露的创伤,用游离组织瓣修复是常用的技术。本文总结了利用股前组织瓣立即修复复杂性上肢创伤的经验。从2000年1月-2006年10月,有12例这样的病例,年龄10-59岁。均为上肢有严重的复杂损伤,并即时采用股前组织瓣进行游离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242.
病理性瘢痕防治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在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工作中,病理性瘢痕防治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回顾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之多,经初步总结,有以下几方面又有了些新的进展. 1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区别的研究烧创伤后的异常瘢痕或称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AS),包括瘢痕疙瘩keloid(K)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两者的区别在教科书、专著的论述中都有所描述,特别是高景恒主编的<美容外科学>第十二章,专门列出了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特征表格[1],可作为临床医师鉴别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243.
李荟元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174-1178
传统观念认定病理性瘢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不会在动物身上出现。国内外众多学者为寻求瘢痕动物模型曾作过大量的实验探索。然而,至1997年以前,还没有出现由动物自身产生的病理瘢痕实验模型。这已成为创伤研究深入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244.
烧伤与免疫     
<正> 烧伤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烧伤后免疫反应的改变烧伤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到损害,表现为皮肤、粘膜完整性破坏;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减弱;补体活性下降。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也有显著的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245.
增生性瘢痕C-myc和C-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巨龙  李荟元  李世荣 《医学争鸣》2002,23(10):928-931
目的 了解癌基因 C- myc和 C- fos蛋白产物在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瘢痕增生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 (HS)、非增生性瘢痕 (NHS)和正常皮肤标本各 9例进行癌基因 C- myc和 C- fos蛋白产物的检测 ,并采用图像分析法进行比较 .结果 癌基因 C- myc和 C- fos蛋白产物在增生性瘢痕胶原结节和漩涡状结构中的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 ,图像分析结果面密度 (C- m yc:0 .0 4 38±0 .0 0 35 vs 0 .0 0 36± 0 .0 0 0 4 ,0 .0 0 35± 0 .0 0 0 5 ,P<0 .0 1;C-fos:0 .0 5 2 5± 0 .0 0 86 vs0 .0 0 5 4± 0 .0 0 14 ,0 .0 0 5 3± 0 .0 0 2 3,P<0 .0 1) ,平均灰度 (C- myc:82 2 95± 6 2 5 vs14 311± 89,6 92 7± 74 5 ,P<0 .0 1;c- fos:5 0 4 84± 36 6 5 vs 10 4 2 4± 14 2 2 ,16 5 85± 132 1,P<0 .0 1) ,积分吸光度 (C- myc:2 .34± 0 .4 1vs0 .4 2± 0 .0 6 ,0 .4 0± 0 .0 5 ,P<0 .0 1;C- fos:4 .31± 0 .35 vs0 .6 2± 0 .0 7,0 .5 8± 0 .0 4 ,P<0 .0 1)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有显著差异 .结论 癌基因 C- myc和 C- fos蛋白产物可能与瘢痕的增生相关 .  相似文献   
246.
瘢痕防治讲座(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瘢痕是整形美容外科的常见病之一 ,广大群众需要了解防治瘢痕的基本知识 ,而医务工作者对瘢痕的认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于瘢痕研究的新动态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为此我们特聘请国内瘢痕研究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中心李荟元教授撰写了瘢痕防治讲座的系列文章 ,依次在本刊刊载。该讲座共分六讲 ,其内容如下 :第一讲 :瘢痕的概念及其分类 ,病理性瘢痕发生的机理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区别。第二讲 :病理性瘢痕的防治 ,主要介绍药物治疗、压迫法、硅凝胶的应用、放射治疗等。第三讲 :瘢痕的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瘢痕的手术治疗及瘢痕癌的防治。第四讲 :瘢痕研究新进展之一 :细胞凋亡与瘢痕增生、信号传导系统与瘢痕增生。第五讲 :瘢痕研究新进展之二 :生长因子与瘢痕增生、角朊细胞与瘢痕增生。第六讲 :瘢痕研究新进展之三 :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硅凝胶防治瘢痕的实验研究。我们想通过此种形式 ,向读者作一些有关瘢痕防治与研究进展方面的介绍。考虑到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或者非本专业读者的需要 ,也照顾到对瘢痕研究有更深层次需要者 ,本文运用比较通俗的文字描述 ,在进展部分尽可能介绍国内外最新资料。同时也希望广大作者、读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来稿请寄编辑  相似文献   
247.
1 内窥镜前额提升术的技术、病例资料及并发症回顾(DeCordier P 1558) 用内窥镜去皱在上面部可取得好的效果,可以避免行大的冠状切口引发的许多麻烦。通常在发际前三个小三角形切口,将内镜置于骨膜下进行潜行分离,要达到眉部提升效果,必需在骨膜下分离至眶上缘,并且在眉间切除眉降肌,为了在骨膜下粘着发生之前维持提升效果,术中要将缝线从切口  相似文献   
248.
1997年10月25-26日在日本盛冈市医师会馆,召开了第8次中日整形外科学术交流会,中方代表51人,日方约80人参加了会议。为让我国整形、美容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信息,特请李荟元、鲁开化两位教授将有关资料分理论与实验研究部分和临床治疗部分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49.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探索新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方法 19 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0~2.5 kg,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其中8只于创面上皮化后10、30、60及90 d行微血管计数、微循环监测及HE染色观察.另11只选择每只兔的左、右侧耳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上皮化后10 d,实验组兔耳瘢痕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adenovirus 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 1domains,Ad-METH1) 重组腺病毒4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空载腺病毒.取 1 只兔于注射后3 d,采用 RT-PCR 和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 METH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余 10 只兔注射后30 d,行两组大体观察、微血管计数及 HE 染色. 结果 上皮化后10、30、60 及 90 d 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分别为(42.37±3.89)、(49.46±4.13)、(33.12±4.34) 及 (13.24±2.31) 支;瘢痕组织微循环灌注分别为(37.75±2.11)、(59.87±6.46)、(44.53±6.14) 及 (29.21±1.84) PU;上皮化后10~60 d微血管计数及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上皮化后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30 d组织学为瘢痕增生早期和增生期表现;60 d时仍为增生期表现,但已出现成熟迹象;90 d时大部分瘢痕软化,为成熟期表现.Ad-METH1 注射后 3 d,实验组 METH1 mRNA 及蛋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对照组未检测到靶基因表达;注射 Ad-METH1 后 30 d,大体观察:实验组瘢痕颜色接近正常兔耳肤色,质地接近正常;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腹侧皮面,质地坚硬;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实验组为(12.38±2.56)支,对照组为(48.12±6.4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瘢痕微血管分布较少,成纤维细胞散在,胶原排列有序;对照组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 结论 血管生成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50.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或过度愈合引起的病理性瘢痕以及各种纤维化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围绕肌成纤维细胞的结构特征、来源、作用、转归以及调节机制等问题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1 肌成纤维细胞简介  Gabbiani和Majino等(1971)将离体的肉芽肿包膜条加上平滑肌刺激物时,可引起其收缩,并发现在形态及生物学上具有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和平滑肌细胞双重特性的特殊细胞,故有了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一词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