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4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报告经治疗的鳃裂囊肿和瘘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97例单侧发病(其中左侧51例,右侧46例),1例并发双侧第一鳃裂瘘,2例并发双侧第一、第二鳃裂瘘。其中第一鳃裂囊肿10个,瘘15个;第二鳃裂囊肿63个,疹19个。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讨论鳃裂囊肿和瘘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52.
53.
54.
混旋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板固定下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混旋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poly DL lactide—nano—hydroxyapatite,PDLLA—nano HA)复合板(简称复合板)作颌骨骨折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在兔两侧下颁骨体部造成实验骨折,分别采用复合板和纯PDLLA板固定。在不同时期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测量骨痂横截面积。结果 各时期骨折固定良好;术后第2、3周,各有1只动物的PDLLA板侧出现炎性包块,形成瘘道;复合板侧均正常愈合。术后2、3、4周时复合板侧骨痂形成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检查发现,骨折愈合早期复合板侧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基质更为丰富。结论 复合板在体内降解速度适中,对骨折愈合过程无不良影响,比纯PDLIA板更适用于颌骨骨折。 相似文献
55.
212例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现将我院1966至1989年7月间收治的212例颧骨颧弓骨折报告如下,并就其发生、诊断、分类与治疗进行分析讨论。一、资料分折:本组212例颧骨颧弓骨折中男性195人,女性17人,男女之比约为11.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4~58岁,10岁以下14例(6.6%),11~20岁72例(34%),21~30岁64例(30.2),31~40岁44例(20.7%), 相似文献
56.
57.
58.
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调查我院 1980年以来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 ,与病人建立长期随访关系 ,以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术后定期复查 ,根据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程度、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对术后效果进行分级 ,各组间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各种方法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均可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但在面部外形恢复的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结论 :根据下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选择适应证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9.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口腔鳞癌细胞系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GF-β1作用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反应法测量不同浓度TGF-β1作用于口腔磷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u-PA和PAI-1的活性。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TSCCa12h后,u-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GNM细胞12h后,u-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u-PA和PAI-1活性与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GF-β1可能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u-PA系统的主要成分(u-PA、PA1-1及PAI-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0例口腔鳞癌和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u-PA系统各因子表达阴性,而在口腔鳞癌组织中u-PA系统表达则呈不均质性;在40例肿瘤中PAI-2阳性表达2例,u-PA系统u-PA和PAI-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在21例Ⅰ、Ⅱ期口腔鳞癌中u-PA、PAI-1呈低水平表达,19例Ⅲ、Ⅳ期口腔鳞癌中则呈高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中u-PA系统和PAI-1呈高水平,而在无转移组中则呈低水平表达,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u-PA与PAI-1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u-PA系统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