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4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髁突软骨是下颌骨重要的生长点,其细胞具有特殊的生长和分化方式。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在髁突整个发育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甲状旁腺素作为最有前景的促骨合成代谢调节剂,在人工调节髁突发育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下面就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和甲状旁腺素及其Ⅰ型受体在髁突发育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2.
生物可吸收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生物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膜(BGTRM)对种植体周骨组织形成的作用。方法8只犬一侧种植体顶部覆盖BGTRM膜,另一侧为未放BGTRM膜的对照组,于4周、3月、6月处死动物,以X线、组织学和计算机测量手段观察和比较两组种植体周骨质形成的情况。结果四周时,BGTRM组种植体周骨质的量和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六月时,两组骨质形成已无明显差异。结论BGTRM具有促进种植周骨质形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283.
髁突骨折伴关节盘移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髁突骨折伴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复位缝合的技巧。方法 32例关节盘移位均于髁突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发现和证实,将其正确复位并缝合固定于关节囊。结果 25例术后未经任何颌间固定和牵引复位,7例术后1~2周颌间牵引复位;咬合关系除1例因髁突粉碎性骨折、下颌支高度降低使咬合向患侧偏斜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开口度正常,无关节弹响及疼痛。结论 关节盘移位主要并发于髁突高位骨折,以前内向移位多见;手术正确恢复关节盘位置对颞下颌关节功能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4.
颌面部多发性骨折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面部多发性骨折的特征。方法 :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近 10年收治的 2 0 4例面部多发性骨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面部多发性骨折 3 2 .3 6%发生于 2 0 -2 9岁年龄段 ,男∶女 =3 .86:1,交通事故伤占 61.76%。 63 .45 %的患者有下颌骨骨折。面部多发性骨折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面部多发性骨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部位特征 ,交通事故是造成面部多发性骨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5.
修复下颌骨肿瘤切除后遗留的缺损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材料移植等,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冷冻自体病变下颌骨复合骼骨移植修复肿瘤性下颌骨大范围缺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髂骨的取骨量,并取得了较理想的外形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286.
Nel样1型分子(Nell-1)是一种新的重要的生长因子,其基因主要在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程序性死亡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着重就nell-1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ell-1基因在介导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信号途径,Nell-1蛋白对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胞外基质蛋白的调控作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7.
目的:分析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下颌骨近心骨段横向位移的改变,探讨手术设计和操作对面部轮廓的美学考虑。方法:20例行SSRO后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1周(T1)、术后1周(T2)和6月(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下颌升支上段间宽度改变不明显,升支外展角有所增大,1~3月内下颌角间距增加较明显(平均3.59mm),6~12月后恢复较大,总体上有一定增加(1.5lmm);且增加量与下颌骨矢状截骨线在冠状面上所成角度负相关,与下颌后退量无关。结论:SSRO后退术对近心骨段和髁突造成一定移位,面下宽度有所增加,不规则的矢状截骨线会加大这种改变。手术操作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并可结合患者的审美要求和容貌特征进行面部轮廓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288.
Objective The main goal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are to achieve funetional occlusion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file.The unintended nasal change in association with anterior maxillary osteotomy is always a challenging.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the 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osteotomy resulting in less post-operative unintended nasal change.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protrusion underwent modified anterior subapical maxillary osteotomy.The design of the modified approach was based on the anterior mandibular subapical osteotomy.The horizontal osteotomy connecting the vertical osteotomy lines on both right and left sides was performed inferior to the piriform aperture and 3 mm over the apex.The integrity of piriform aperture was maximally preserved.Lateral cephalograms,lateral and frontal photographs taken pre-and post-operatively were analyzed.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6 months.Results All thirty-two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esthetic outcome.The upper lip protrusions and tooth exposu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Cephalometric and photograp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upper lip to maxillary ineisor retractionwas 0.64:1.00,and the nasolabial angle and philtrum length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while vermilion length was decreased.The height of nasal tip and nasal width(alarbase to alarbase)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Conclusion The modified anterior subapical maxillary osteotomy is a simple procedure leading to no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nasal change.It provide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ary protrusion. 相似文献
289.
75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5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因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口腔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75例,收集病史。使用彩色超声检查及局部穿刺辅助诊断。经口内手术摘除舌下腺,颌下区囊肿穿刺抽吸后持续加压包扎,促进囊肿吸收。结果:75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入院前曾于别处就诊,其中26例发生误诊。75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术前患侧颌下区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提示颌下区囊肿,术前局部穿刺均抽吸出淡黄色囊性液。75例患者中有65例在术后1周内囊肿消退。10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囊肿消退。结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易发生误诊,彩色超声检查和局部穿刺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完整摘除舌下腺并辅以颌下区囊肿抽吸后持续加压包扎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