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目的评价柴胡皂苷d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癌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方法将60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20只未处理的SD大鼠为安慰剂组。实验组予以腹腔注射10mg·kg-1柴胡皂苷d注射液,每日1次;对照组予以腹腔注射200 mg·kg-1沙利度胺注射液,每日1次;模型组和安慰剂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m L,每日1次。所有干预均连续6周。干预结束后,用生化分析法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MKI-67基因编码核蛋白(Ki-67)表达,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较低(P<0.05),PCNA和Ki-67表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各项肝功指标较低(P<0.05),PCNA和Ki-67表达较低(P<0.05)。安慰剂组的肝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周围规整,肝细胞索排列整齐,细胞核清晰。模型组显示癌灶呈现片状坏死,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白色结节处为肝癌细胞。对照组仍能观察到少量恶性度较低以及局灶性坏死的癌细胞,并且有较少的核分裂象,实验组的肝组织肝血窦中有少量充血,极少的核分裂象。结论柴胡皂苷d能显著改善肝癌模型大鼠的肝功能,修复损伤的肝细胞,降低肝癌模型大鼠PCNA和Ki-67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02.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腹部手术的50例婴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34例)和B组(7~12个月,16例),均采用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记录患儿基础、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同稳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3.0%、2.4%、1.8%、1.2%)、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以及麻醉苏醒时的BIS、HR、SBP、DBP、PnC02和直肠温度.结果 两组患儿BIS在麻醉诱导后均显著降低,麻醉恢复期显著上升.A组BIS在不同CETSev、咽反射恢复、气管拔管及麻醉苏醒时均低于B组(P<0.05或P<0.01).麻醉苏醒时B组BIS恢复至基础水平,而A组患儿BIS仍低于基础时(P<0.01).两组患儿BIS均与CETSev负相关,B组相关性(r=0.675,P<0.01)高于A组(r=0.315,P<0.01).A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SBP(r=0.345,P<0.01)、DBP(r=0.463,P<0.01),B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DBP(r=0.428,P<0.01).结论 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6个月以下婴儿BIS与7~12个月婴儿明显不同.7~12个月婴儿BIS与麻醉深度相关性较好,优于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6个月以下婴儿BIS、SBP、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类似.临床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BIS监测须慎重.  相似文献   
103.
替莫唑胺在恶性胶质瘤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在恶性胶质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3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例接受手术+TMZ化疗的综合性治疗;21例接受手术+外放疗的综合性治疗;23例接受手术+外放疗+TMZ化疗的综合性治疗。观察各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和TMZ药物安全性。结果手术+外放疗+TMZ化疗组的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组。3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依次为(41.5±3.95),(45.72±3.74),(56.33±3.36)周;平均总生存时间依次为(47.65±3.97),(56.33±3.74),(62.27±3.19)周。有2个病人使用TMZ出现白细胞减少,经减量处理后好转。结论替莫唑胺结合手术和外放疗是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病人可良好耐受。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30例足月新生儿及30例平产儿尿β_2球蛋白,采用放免法进行了检测.结果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体,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早产儿肾功能比足月儿差至.此法取材方便,可作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肾功能评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昆明市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HLADRB1、DQB1免疫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35例昆明市汉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实验组)和37名汉族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HLA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实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HLADRB10901、DQB103032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7.14%vs.31.08%,χ2=13.16,Pc<0.012;5.71%vs.25.68%,χ2=10.68,Pc=0.007)。其余等位基因的频率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结论HLADRB10901、DQB103032基因可能是昆明汉族儿童抵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总结分析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所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3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病人分别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胆囊部分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Roux-en-Y式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Mirizzi综合征病理类型不一,基层医院术前诊断困难,胆管造影及B超检查是主要手段,对怀疑有其病理类型者应高度重视,分别采取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1536例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结果本院针吸细胞学检查的准确率为94.0%。结论针吸细胞学检查技术成为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提供形态学依据的有效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抑郁症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老年期抑郁症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ApoE基因型.患者组入组时评定HAMD,治疗6周后评定疗效(HAMD减分率≥50%为有效,<50%为无效).结果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ApoE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显著性(X2分别为2.200和1.435,P分别为0.699和0.488);按有无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X2分别为3.329和3.811,P分别为0.504和0.149);按有无伴发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X2分别为2.640和2.010,P分别为0.620和0.366);按治疗6周时的疗效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6.557,P=0.161),但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7.537,P=0.023).结论 ApoE基因型可能在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病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STs)是由多个基因编码,具有多种功能的超家族酶,是多种生物体内的主要解毒系统,它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多种亲电子化合物结合,使其还原、功能失活,最终排出体外。近年来研究发现,GSTs酶系以多种毒性物质、活性氧(ROS)及其产物作为底物,进行生物转化代谢,在肺部的抗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哮喘发作过程中的氧化/抗氧化调节,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由于GSTs的基因多态性改变了酶蛋白活性而与哮喘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GSTs分型、结构、底物及其与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特征。 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2003、2004年9~12月儿科住院和门诊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计21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以及巢式 PCR(net PCR)对5种主要的VP7的血清型(G1、G2、G3、G4和G9)进行分型,并采用RT PCR对VP7阳性标本进行NSP4(非结构蛋白4)的基因扩增,选取30份标本用net PCR法扩增出NSP4 CDNA 500bp送去测序。 结果21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143份(681%),其中长型143份,未发现短型和混合型。143份阳性标本行RT PCR扩增VP7全基因,134份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用net PCR分型显示G3型73例(73/134,545%),G1型38例(284%),未分型11例(82%),混合型8例(6%),G4型4例(3%),未发现G2和G9型。所有VP7阳性标本均可以扩增出NSP4的全长,其中30份标本送去测序显示有变异。 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昆明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电泳型以长型为主,血清型以G3、G1型为主,G4型少见,未见G2、G9型。3年监测结果显示NSP4存在变异,但未发现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症状与NSP4的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