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 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 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 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 < 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2.
辨证施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中医辨证施灸治疗肝肾阴虚及痰湿瘀阻两型高血压病 ,对其降压疗效进行评价 ,并对其降压机理作初步探讨。方法 :将患者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 10 - 0 1实施 )分为肝肾阴虚型 (灸关元、涌泉、足三里 )、痰湿瘀阻型 (灸百会、神阙、足三里 ) ,经过 10天治疗后 ,测量血压 ,并测定血浆中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含量及肾素活性 (PRA)。结果 :肝肾阴虚型、痰湿瘀阻型其总体收缩压、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有差异 (P <0 0 5 ) ,但肝肾阴虚型与痰湿瘀阻型之间比较收缩压与舒张压无差异 (P >0 0 5 ) ,各检测指标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含量及肾素活性 (PRA)。除肝肾阴虚型的肾素含量在治疗前后有差别外 ,其余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辨证施灸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但内皮素 (ET) ,一氧化氮 (NO)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含量及肾素活性 (PRA)在治疗前后无差异 (P >0 .0 5 ) ,考虑此结果由于疗程设置所致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人工牙根面上随培养时间变化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能力,期望在体外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方法培养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茵和具核梭杆菌试验菌株,制备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的人工牙根面,在人工牙根面上培养形成试验菌株的单菌种、双菌种和多菌种生物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种试验菌株分别在培养24、48和72h后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情况。结果单独培养24h的血链球菌在人工牙根面上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h后,细菌密度逐渐增大,生物膜更加成熟。单独培养48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h后,细菌密度有所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培养24h形成的完整的双菌种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h后已看不出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两菌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形成的较完整的三菌种生物膜,初步具备三维立体结构;三菌中,血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所占比列远大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培养48h后,三菌种生物膜更加成熟,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此时的生物膜已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h后,三菌种仍保持较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但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间点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结构,故在今后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时可选取24h这一时间点。  相似文献   
34.
采用小艾炷直接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31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  相似文献   
35.
中风为目前临床常见、多发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无论出血中风还是缺血中风,临床多可并发肢体疼痛,动辙痛甚,甚则轻触即痛,并由此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治疗的有效进行[1].我们在临床中采用小艾柱直接灸治疗本证,温通止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人工牙根面上随培养时间变化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能力,期望在体外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方法 培养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试验菌株,制备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的人工牙根面,在人工牙根面上培养形成试验菌株的单菌种、双菌种和多菌种生物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种试验菌株分别在培养24、48和72 h后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情况.结果 单独培养24h的血链球菌在人工牙根面上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 h后,细菌密度逐渐增大,生物膜更加成熟.单独培养48 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细菌密度有所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培养24h形成的完整的双菌种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h后已看不出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两菌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形成的较完整的三菌种生物膜,初步具备三维立体结构;三菌中,血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所占比列远大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培养48 h后,三菌种生物膜更加成熟,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此时的生物膜已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三菌种仍保持较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但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 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间点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结构,故在今后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时可选取24h这一时间点.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天灸药膏及不同穴位组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观察末每组20例。天灸1组、天灸2组选用生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天灸3组、天灸4组选用炒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天灸1组、天灸3组穴位选取双侧肺俞、风门、膏肓;天灸2组、天灸4组穴位选取双侧大杼、膈俞、肾俞。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结果 4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过两两比较发现天灸1组、天灸3组疗效优于天灸2组、天灸4组,治疗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天灸1组与天灸3组、天灸2组与天灸4组比较,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风门、肺俞、膏肓穴位组合对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生白芥子与炒白芥子制备的天灸药膏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8.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