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双氟哌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试验表明,小鼠灌胃20mg/kg后对自发活动与翻正反射无影响,较大剂量(100mg/kg)仅活动略为减少,翻正反射仍正常。双氟哌酸对小鼠激怒反应无明显影响,当剂量为200mg/kg,口服能明显延长戊巴比钠的睡眠时间。双氟哌酸对麻醉犬静脉滴注200mg/kg未见有血压、心率与呼吸频率的明显改变,由于该药PH较低,一次性注射对血压,心率有一定影响。双氟哌酸在10~(-4)g/ml时可使Ach(10~(-7)g/ml)对离体免肠肌的张力降低,说明该药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阿托平样作用。  相似文献   
32.
本文对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水解与“牵制”(Trapping)耐药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以大肠杆菌NCTC2280作为指示菌,应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菌在液体培养基N_3中生长的浊度变化,观察了头孢噻吩(CPT、属第一代),头孢噻甲羧肟(CTZ、  相似文献   
33.
第一个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zithromyc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重要代表红霉素(EM)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30多年了,但是由于EM对军团菌病、弯曲杆菌腹泻,枝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与性病等的有效治疗作用,近年来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然而EM本身具有的不良之处如抗菌谱较窄、口服吸收不规则、胃肠道与肝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等又限制了EM的应用。鉴此,欧、美、日等国的许多学者在典型的14元大环内酯抗生素EM的结构基础上研制了一系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在藏医院临床上广泛用于消炎、止咳及清热的15味乳鹏丸、10味龙胆花丸、25味肺炎丸、11味广益丸、12味翼菌丸、15味达斯玛布、5味黄连丸、3味果汤散、5味麝香丸和7味珍汤散等10种藏成药的体外抗菌试验进行了研究。所选用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阴沟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  相似文献   
35.
利福定(Rifandin,RFD,R76-1)系我国首先合成并成功用于临床的抗结核病药物。本文选用了人型结核杆菌强毒标准株H37Rv研究了RFD的抗结核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在改良罗氏培养和1%溶血半流体培养基RFD抗结核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0μg/ml和0.002μg/ml。以RNA合成的前体物质3H-尿苷(3H-UR)掺入结  相似文献   
36.
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第三代头孢菌索的耐药机制探讨,是近来国际上抗生素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采用药物梯度平皿法获得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的头孢噻甲羧肟(Ce-ftazidime CTZ)耐药菌株(MIC≥60μg/ml);通过恒温振摇培养后收集菌体,超声破碎提取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岛津UV-260型)对B-β酰胺酶进行了检  相似文献   
37.
本文采用药物梯度平皿筛选获得了耐利福定(Rifandin,RFD,R76-1)的大肠杆菌K-12菌株(RFD对耐药株的MICK对敏感株的125倍),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细菌耐RFD与细菌膜屏障的关系作了探讨。以3H-尿苷(3H-UR)掺入试验发现RFD或RFD合用膜非特异性通透剂EDTA均明显抑制敏感菌RNA合成(P<0.05);  相似文献   
38.
通过提取大肠杆菌K-12敏感株及其耐利福定株的包膜,并对其组分作了初步的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耐药株包膜蛋白质中一条分子量为52KD的蛋白带较相应敏感株包膜蛋白有明显减少;超薄膜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提示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蛋白的等电点无明显区别,均为4.5~6.7;氨基酸组成分析提示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的各种氨基酸及其含量无明显区别;薄层色谱分析提示耐药菌膜脂较敏感菌膜脂多分离出1种组分,前者7种组分,后者仅6种组分;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总含量分别为每毫克干重包膜含糖186.7±15.3和150.0±17.0微克。提示大肠杆菌K-12耐利福定后包膜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系蛋白质和脂类改变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相似文献   
39.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40.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如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Newsweek)于1994年3月28日出专栏介绍了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的严重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该期封面特以一瓶抗生素胶囊为背景,并用醒目字体标出:“抗生素:神奇药物的结束。警告:对致命细菌不再有效”"Antibiotics:The end of miracle drugs.Wanting:no longer effective against killer bugs")。面对如此报道,似乎令人感到耸言听闻。事实上,抗生素并非象其发现初期时某些人曾预示的会最终消灭细菌性疾病。相反,各类致病细菌已经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