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0篇
  3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1.
李昊  彭文辉  朱梦云  陈维  李伟明  张毅  徐亚伟 《上海医学》2015,(3):193-195,198,196,197
目的评价普拉格雷与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残留血小板反应(HTPR)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xcerpt medical database)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关于治疗HTPR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用RevMan 5.0和Stata 12.0软件系统评估高剂量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治疗HTPR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纳入6项临床试验共242例患者。普拉格雷组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高剂量氯吡格雷组[加权均数差(WMD)=-86.50,95%CI为-108.53~-64.47,P<0.01],而HTPR率低于高剂量氯吡格雷组(OR=0.13,95%CI为0.07~0.23,P<0.01)。安全性比较中,普拉格雷并未有增加总的出血风险(OR=1.69,95%CI为0.67~4.25,P=0.27),但普拉格雷组发生小出血的风险增加(OR=3.11,95%CI为0.98~9.82,P<0.05)。结论对于HTPR患者,普拉格雷较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更为有效,且未增加总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应用高通量芯片技术分析3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例对照血浆中circ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并进行聚类分析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芯片检测结果显示血浆circRNA表达谱在心力衰竭患者和疾病对照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高表达的有109种,低表达的有178种(变化>1.2倍且P<0.05)。应用TargetScan和miRanda软件预测每种差异circRNA结合匹配值较高的5个微小RNA(miRNA),其中包括miR-194、miR-204、miR-211,均为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与疾病对照比较,血浆cir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 制备25羟基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VD3)-聚乳酸微球,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增殖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牙槽骨缺损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以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5VD3-聚乳酸微球,检测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载药率、包封率及降解特性;与BMSC体外共培养,检测细胞形态、相对增殖率,以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5VD3-聚乳酸微球呈球形,粒径主要为35 ~ 55 μm,载药率为(3.4±0.3)%,包封率为(71.5±2.8)%,降解6周pH值降低了(0.24 ±0.02)、累积释放量为(82.2±5.3)%;1.5×10-3 g/L微球培养基中BMSC相对增殖率最高,为(113.8±2.1)%.结论 W/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25VD3-聚乳酸微球粒径均一、包封率较高、缓释效能良好,可有效促进BMSC增殖.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磨牙倾斜、倒伏的矫治效果。方法:应用跨颌牵引法及微种植支抗钉牵引法,分别对倾斜、倒伏的磨牙进行扶正矫治。结果:应用两种方法矫治倾斜、倒伏的磨牙,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跨颌牵引法矫治周期较长,平均4个月,视患者的配合情况略有增减,保持稳定性较差,需视对颌牙位而确定。微种植支抗牵引法扶正周期平均2个月.较少依赖患者的配合,易于保持稳定。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地矫治磨牙的倾斜、倒伏。跨颌弹力牵引,增加了患者的复诊次数,对患者配合的依从性要求较高,治疗周期较长,稳定性需视咬合关系而定。微种植支抗钉牵引法,矫治周期短,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低,能主动进行稳定保持,费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例下丘脑错构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检索Medline数据库、检索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对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性的综述.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6岁,平均4岁;都表现为痴笑性癫痫及不同程度的性早熟.本组均采用翼点入路及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行外科手术.结果 3例错构瘤均部分切除,术后痴笑性癫痫症状较前略有改善,其中1例并发严重脑干损伤及脑积水,行手术分流,辅以高压氧及康复训练后症状较前好转.结论 下丘脑错构瘤是婴幼儿颅内罕见的“良性肿瘤”,根据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MRI表现,不难做出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7.
儿童颅脑损伤是引起儿童创伤死亡和致残的首位危险因素.多数颅脑损伤为轻中度损伤,预后相对良好.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BI,sTBI)是指心肺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的颅脑外伤,常常会导致患儿死亡或残疾.外科常采用去颅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治疗TBI患儿,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脑实质不再受限于骨腔,通过增加脑容积来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从而改善脑灌注压力(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并降低发生大脑中线移位、脑干压缩和脑疝的概率:然而DC通常不是首选策略而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临床.本文就DC的优缺点及其在儿童重症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8.
29.
30.
肖延河  陈峰  姜永涛  李昊  姜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45-3546
目的:探讨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该病患者进行随访、JOA评分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前路手术后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例。除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训练外,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JOA评分改善率为76%。所有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三角肌、肱二头肌恢复至3~4级,生活可自理,11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颈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根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可能,减压后脊髓漂移导致神经根牵拉或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应以预防为主,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高压氧治疗可能缩短其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