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6篇 |
免费 | 351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1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186篇 |
口腔科学 | 46篇 |
临床医学 | 853篇 |
内科学 | 419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96篇 |
特种医学 | 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55篇 |
综合类 | 1437篇 |
预防医学 | 719篇 |
眼科学 | 47篇 |
药学 | 698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722篇 |
肿瘤学 | 2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15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132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292篇 |
2013年 | 331篇 |
2012年 | 334篇 |
2011年 | 389篇 |
2010年 | 374篇 |
2009年 | 350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288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216篇 |
2004年 | 188篇 |
2003年 | 138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血液和房水中的含量变化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缝线法诱发兔角膜新生血管化(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后,制作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模型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自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C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D组:新生血管化穿透性角膜移植组。术后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和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ELISA法检测房水及外周血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ICAM-1的表达。结果:B、C组在观察期内未见排斥反应发生。D组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12.4±1.3d,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sICAM-1含量即升高,至排斥反应前达最高水平分别为53.9±19.3ng/L,378.8±30.6ng/L,在排斥反应发生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角膜组织中ICAM-1呈强阳性表达。结论:血液和房水中的ICAM-1含量可以是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术后监测ICAM-1浓度变化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和早期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筛选制备异甘草素-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的目的.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合率和收率为指标优化最佳工艺条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包合方式和包合比的能量变化,通过IR和XRD对包合物进行表征,荧光光度法验证包合比.结果: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最佳包合条件为异甘草素和β-CD的摩尔比1∶2,包合时间5h,温度60℃.包合率>98%,可能的包合方式为异甘草素的A环进入β-CD的大口端,B环进入β-CD的小口端.结论:异甘草素制成β-CD包合物可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立体成像技术结合移动手法对女性尿道周围囊性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并探讨其对女性尿道周围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盆底超声检查的2125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GE Voluson E8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先用二维超声观察尿道周围囊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尿道、阴道的关系,再换用腹部容积探头RAB6-D,启用四维,正中矢状面上运用四维成像后,上下移动取样框,显示尿道周围囊性病变的空间位置,从而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结果 2125例患者中,共发现尿道周围囊性病变2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尿道憩室3例,阴道壁囊肿9例,尿道旁腺囊肿8例,阴道壁脓肿1例。经会阴四维超声将本例阴道壁脓肿误诊为尿道憩室,诊断符合率为95.2%(20/21)。经阴道和会阴二维超声联合诊断,诊断阴道壁囊肿7例,尿道旁腺囊肿4例,尿道憩室1例,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71%。经会阴四维超声与经阴道和会阴二维超声联合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四维超声结合移动手法,对女性尿道周围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联合肝宁片治疗甲胎蛋白升高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甲胎蛋白升高的CHB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在相同护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替诺福韦酯和肝宁片口服,对照组单予替诺福韦酯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肝功能、甲胎蛋白水平、HBV-DNA转阴率、肾功能及血磷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ALT(68.9±30.5 U/L)、AST(64.2±22.5 U/L)及AFP(40.2±22.3 ng/mL),治疗24周ALT(48.8±20.9 U/L)、AST(31.4±13.7 U/L)及AFP(20.2±11.3 ng/mL);对照组治疗12周ALT(85.6±31.5 U/L)、AST(80.4±26.7 U/L)及AFP(69.5±32.6 ng/mL),治疗24周ALT(61.5±19.8 U/L)、AST(60.2±18.7 U/L)及AFP(43.1±23.6 ng/mL)。治疗后12周、24周两组ALT、AST、AF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AST及AF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V-DNA转阴率均较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无肝癌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肝癌。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肝宁片对AFP升高的CHB患者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甲胎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6.
正常新生儿和婴儿的短音听性脑干反应和听觉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听力正常婴儿短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pip ABR)和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反应阈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其听觉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并比较两种听力检测技术的频率特性.方法 选取0~6月龄听力正常婴儿80例(160耳),按月龄分为四组:新生儿组、42 d组、3月龄组和6月龄组,每组20例(40耳),男女例数均等,分别记录其短声ABR的潜伏期及在0.25、0.5、1、2、4、8 kHz频率范围内tone-pip ABR和ASSR的反应阈.结果 在70 dB正常听力级短声刺激下,短声ABR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波Ⅰ于42 d前、波Ⅲ于3个月前发育变化显著.tone-pip ABR波形与短声ABR相似,Ⅰ、Ⅲ、Ⅴ波潜伏期随频率增加逐渐缩短,波形分化逐渐清晰.不同频率、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反应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25 kHz外,其余频率tone-pip ABR反应阈均低于ASSR.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听力曲线形状相似.结论 0~6月正常婴儿tone-pip ABR的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而反应阈无明显变化.tone-pip ABR和ASSR均有稳定的频率特异性,tone-pip ABR反应阈低于ASSR,可能更接近主观纯音听阈.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9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自卑率、恐惧率、孤独率、焦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艾滋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自我保护意识、对药物治疗的知晓率及对消毒及隔离措施的知晓率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依从率为80.0%。结论针对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取科学的健康教育,能够确保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有助于患者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分次鼻饲与持续微量泵鼻饲对ICU危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的危重患者174例,随机分为分次鼻饲组和持续微量泵组各87例。174例患者均入科后予以置胃管,首先注入温开水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然后再注入肠内营养液,第1天500 ml肠内营养剂,不足部分静脉补。第2~3天后渐增加至1 500 ml。分次鼻饲法:鼻饲量每次200~250 ml,每次间隔2 h进行鼻饲,5~6次/d(平均约1 500 ml,约2 000 Kcal热量)。持续微量泵法:持续24 h微量泵鼻饲肠内营养剂(平均约1 500 ml,约2 000 Kcal热量)。营养支持第1、14、30天测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血清白蛋白、反流等症状、不良反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营养支持第30天,分次鼻饲组血清白蛋白为(32.6±2.9)g/L,持续微量泵组为(30.8±2.7)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鼻饲组14、30 d平均反流次数分别为1.46、2.01次,持续微量泵组分别为3.49、7.49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次鼻饲较持续微量泵鼻饲用于ICU危重患者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2002年4月~2002年12月,我院对30例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