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77篇
药学   51篇
  2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急性心肌梗塞低氧血症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低氧血症的关系。方法 128例AMI患者监测脉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并相应进行危险度分层,研究AMI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全组 AMI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泵功能与低氧血症正相关(r=0.79,P<0.01)。结论AMI大多存在低氧血症,低氧血症与泵功能正相关,重度低氧血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92.
目的:回顾分析马方综合征(MFS)接受内脏灌注的胸腹主动脉置换(TAAAR手术患者,评估腹腔脏器保护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共有21例MFS接受TAAAR,其中9例接受内脏灌注。内脏灌注方式为温血灌注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肾脏灌注冷HTK保护液。研究终点为患者死亡、延迟拔管、脑卒中、上下消化道出血、术后CRRT、截瘫或瘫痪。结果:灌注组在体外循环时间[(136.6±23.8)vs.(140.8±80.5) min]、体温[最低肛温(34.2±0.8)vs.(31.2±6.4)℃]、手术时间[(8.7±1.6)vs.(9.2±2.6)]h,均优于非灌注组。灌注组无死亡病例,未灌注组有1例院内术后死亡,死亡比例4.8%。非灌注组1例(8.3%)截瘫,灌注组没有截瘫。术后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其中灌注组1例(11.1%),非灌注组2例(16.7%)。TAAAR后两组均未见卒中、拔管时间延长、消化道出血。结论:MFS接受TAAAR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内脏灌注与传统的手术相比安全有效,并且在死亡率、截瘫率、术后CRRT使用率等严重并发症方向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3.
目的 探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技术评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脂蛋白(a)[LP(a)]、脂联素(ANP)在评估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硬化狭窄的价值.方法 选择107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进行CTA检查和血清Hcy、LP(a)、ANP水平检查.分析血清Hcy、LP(...  相似文献   
594.
心血管疾病死因占维持性血液透析总死亡人数43%,包括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恶性心律失常等.新发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受重视,如左心室肥大、冠状动脉疾病、急性电解质紊乱,QT间期变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钙磷沉积等.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95.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不同浓度枸橼酸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方法体外培养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加入适量枸橼酸三钠(TSC)使其体外培养液TSC浓度分别为0、0.5 mmol/L、1.0 mmol/L,并给予不同浓度LPS(0.05μg/ml、0.1μg/ml、1μg/ml)刺激,分别于刺激后6h、12h、24h、48h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上清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气分析仪测定培养基内离子钙(Ca~(2+))水平。使用正常培养条件下的单核细胞做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浓度TSC对单核细胞活性无抑制作用(P0.05),但对不同时间点LPS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L-6)功能有一定影响,培养基TSC浓度0.5 mmol/L和1.0 mmol/L时,培养12h和24h TNF-α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SC浓度为0.5 mmol/L时,IL-6在24h开始出现分泌增高趋势,48h达到峰值(P0.05),TSC浓度1.0 mmol/L显著抑制IL-6分泌(P0.01)。结论:本实验采用的TSC浓度不存在细胞毒性,单核细胞在此浓度下,受LPS刺激时表现出TNF-α分泌亢进的现象,而IL-6的分泌则表现出TSC低浓度下亢进,高浓度下受抑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鉴别良恶性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sp GGO)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间经MSCT检查有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的44例患者的MS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良性、恶性两组,其中良性结节有13例,包括9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4例慢性炎症;恶性结节有31例,均为腺癌。观察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特点,包括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实性成分、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瘤肺界面、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对照病理结果,统计分析CT征象与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的病灶形态、大小、边缘、实性成分、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sp GGO的良恶性有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sp GGO的空气支气管征、瘤肺界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对肺孤立性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9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肝移植术治疗患者312例,根据肝功能、胆道造影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术后ITBL的发生,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312例接受肝移植术患者原发疾病以原发性肝癌为主(占45.8%),术后发生ITBL者37例(11.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入血浆的量(OR=1.2,P=0.01)、术后1周肝动脉阻力指数(RI,OR=8.9,P=0.03)、急性排斥反应(OR=7.0,P=0.02)、冷缺血时间≥11.5 h(OR=1.1,P=0.01)为影响患者发生ITB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后患者易发生ITBL,需针对诱发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处理,以提高肝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598.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交通伤害相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因监测数据,计算交通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描述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率从2005年的20.20/10万下降至2015年的11.89/10万(APC=-5.45%,P<0.01);各年男性交通伤害死亡率均比女性高(均P<0.05);交通伤害YLL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PC=-6.95%、-5.92%,均P<0.01),YLD率呈上升趋势(APC=2.43%,P<0.01);2005年20岁以上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2015年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60岁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与2005年相比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5~29岁组人群(67.94%),50~70岁人群的负担较高,维持在较高水平;去除交通伤害后寿命增加值从2005年的0.52岁下降到2015年的0.32岁(P>0.05)。结论交通伤害已成为广东省户籍居民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应把男性及50岁以上人群作为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99.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00.
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抗肝纤维化的整体治疗优势,目前对中药复方制剂抗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仍然集中在通过各种途径抑制HSC增殖和活化、减少ECM的合成、加快细胞凋亡、抗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如何获得中药复方制剂抗肝纤维化的最大效益,需要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等手段对其抗肝纤维化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