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颅内动脉瘤(AN)是二大卒中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但因再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原因使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适应范围广,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正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我院于2002年6月-004年6月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CT引导下多弹头射频治疗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弹头射频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2组,A组36例患者行39次射频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进行对比观察,B组35例行CAP或FAP方案静脉联合化疗。结果:A组36例于治疗后10 d,20例于治疗后30d,15例于治疗后60d进行了CT复查,10d后69%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20%以上,30d后75%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30%以上,60d后53%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50%以上13%肿瘤消失,无手术死亡,A组有效率66%明显高于B组的22.9%(P<0.01),结论:CT引导下多弹头射频治疗肺癌是一种新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24.
CT导向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 方法 5 2例肺癌患者行多弹头射频治疗 (3~ 5 )天后行支气管动脉灌注顺铂 90mg ,丝裂要素 2 0mg,阿霉素 5 0mg(1~ 3)次 ,灌注间隔 (4~ 6 )周 ,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变化。 结果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后有效 (CR PR)率为 87% (45 / 5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 5 % (2 3/ 4 2 )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χ2 =11.72 ,P <0 0 1)。 结论 多弹头射频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是NSELC较为理想的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镁合金覆膜支架对于兔颈内动脉动脉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颈内动脉动脉瘤模型,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和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对实验兔进行治疗.定期对植入支架的实验兔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和钼靶检查,观察植入支架后动脉瘤的情况、颈内动脉的情况和支架的降解程度.结果 所有大白兔造模成功,20只大白兔植入了Willis覆膜支架,20只大白兔植入了镁合金覆膜支架.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植入支架后40只大白兔的动脉瘤均显示为腔闭塞状态,且动脉瘤所处的颈内动脉通畅;3个月后植入镁合金覆膜支架的20只大白兔的动脉瘤均显示为腔闭塞状态且颈内动脉通畅,而植入Willis覆膜支架的19只正常,1只大白兔颈内动脉呈现出闭塞状态;植入1年后19只大白兔动脉瘤治愈,1只大白兔的颈内动脉闭塞未完全痊愈.钼靶检查结果显示镁合金覆膜支架具有生物降解的特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解,而Willis覆膜支架并不随着时间延长而降解.结论 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内动脉动脉瘤较传统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6.
金属支架置入术作为治疗气道狭窄的一种新方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该方法对于解除呼吸困难,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院介人中心采用镍钛合金内支架置人治疗51例气道狭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48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在DSA下行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腹股沟区纵切口显露股动脉,送入人工血管输送器至病变处,准确定位后,释放人工血管进行腔内修复。术后复查造影,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48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支架未能完全封堵漏口、内漏明显,手术成功率95.8%。支架置入后假腔血压下降,机体脏器缺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支架性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8.
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患者 ,咯血史 3个月~ 12年不等 ,发病时咯血量 30 0~ 80 0ml 2 4h ,其中肺结核 8例 ,支气管扩张 6例 ,肺血管畸形 1例 ,肺癌伴咯血 5例。采用Seldinger技术 ,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先用 1mm×1mm× 1mm的明胶海绵颗粒 ,待血流缓慢或停止后 ,用血管栓塞胶 (D TH)以栓塞供血主干。常规行患侧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多支供血 ,发现供血血管则尽量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均 1次栓塞成功 ,即刻止血 18例 ,咯血明显减少 2例 ,有效率 10 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9.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