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肉毒杆菌毒素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为应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30只兔作咀嚼肌肌电图检查,其结果作为肌电正常值,并应用胶原酶注射法制成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兔双侧嚼肌、颞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对照组仅为骨关节病状态.分别于4、8、12周末对2组兔作咀嚼肌肌电图检查,分析对比2组兔肌电电位的变化.所得资料用SPSS11.0软件行团体t检验.结果:姿势位时,对照组各时间点肌电电位显著高于正常;实验组在4周、8周末低于正常,12周末与正常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牙尖交错最大紧咬状态下,对照组各时间点肌电电位显著低于正常;实验组在4周、8周末略低于正常,12周末与正常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肉毒杆菌毒素能改变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咀嚼肌的功能状态,促进肌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6例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波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腓肠肌牵张治疗的基础上,超声波组采用超声治疗仪对患侧腓肠肌进行连续超声波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最大H波和M波比值(Hmax/Mmax)、腓肠肌肌束长度。结果超声波组治疗后mAS评分及Hmax/Mmax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超声波组治疗后Hmax/Mmax值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连续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但不能改变肌肉的机械特性。  相似文献   
23.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人。网民的主体为年轻、高学历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网民占75.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5.9%),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渴望交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信息,释放情感,愉悦心情,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使用过度及网络成瘾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助于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于2002-08/2005-12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为糖尿病组,其中病程〈5年47例,病程≥5年5l例;糖化血红蛋白A1正常36例,糖化血红蛋白A1异常62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80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采用电刺激法检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别测量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点及峰波幅,取最短潜伏期和最高波幅值用于结果分析。异常判断标准:①未引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波形。②起始潜伏期大于对照组的x&;#177;2.5s。③波幅低于对照组的最小值。 结果:纳入糖尿病患者98例和健康志愿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率为58.2%(57/98)。②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83&;#177;0.32),(1.45&;#177;0.28)s,下肢分别为(2.49&;#177;0.53),(1.86&;#177;0.47)s.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病程、血糖的关系:糖尿病组病程〈5年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低于病程≥5年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7l&;#177;0.22),(1.98&;#177;0.23)s,下肢分别为(2.31&;#177;0.33),(2.72&;#177;0.29)s,P〈0.051,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5年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0.78&;#177;0.76),(0.96&;#177;0.87)mV,下肢分别为(1.47&;#177;0.51),(0.67&;#177;0.65)mV,P〈0.05]。糖化血红蛋白A1正常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低于糖化血红蛋白A1异常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75&;#177;0.25),(1.97&;#177;0.21)s,下肢分别为(2.33&;#177;0.23),(2.66&;#177;0.36)s,P〈0.051,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俨〉0.05)。 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早期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与患者的病程、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5.
皮肤交感反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是一种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SSR是与汗腺活动相关的表皮电活动,其生物学机制是多突触的交感神经反射,可由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引起。不同的刺激方式有不同的传入途径,而传出途径相同,均由脊髓、交感节前、节后纤维和汗腺组成。下丘脑后部和中脑网状结构是该反射弧中枢部分最重要的结构。SSR潜伏期反映的是引起发汗的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而波幅反映的是有分泌活性的汗腺的密度,因而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1]。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SSR两侧对称,潜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